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9.09.02
透過筆觸精緻溫暖的插畫細節,閱讀老鋪的歷史與故事
文/積木文化編輯室
Mateusz Urbanowicz,這位波蘭出身的插畫家,從當地大學取得資訊科學數位藝術學士學位後進入軟體公司擔任工作坊和說明會的講師,四年後他到了日本,進入神戶藝術工科大學鑽研動畫,2012年以短篇動畫「Right Places」為畢業製作,取得碩士學位,此後便定居在日本。
畢業之後Mateusz進入新海誠等多位創作者所屬的日本知名動畫工作室「CoMix Wave Films」任職,製作過包含電影版〈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以及引發全球動畫迷瘋狂的創影史紀錄動畫〈你的名字〉中超過100個場景的背景美術。
2017年退社後,Mateusz開始與同為插畫家的妻子香苗居住在坐擁美麗湘南海岸以及與古老寺廟為鄰的江之島,兩人共同在一棟昭和時期建造的日式房屋中進行創作,從事繪畫、插畫、動畫、漫畫各種型態的工作。
這本〈東京老鋪〉起始於2016年Mateusz開啟的個人創作計畫。不同於他在日本的第一個落腳地──神戶,因歷經阪神大地震的重建而展現出一種新市鎮的風貌──披著繁華外衣的東京至今卻同時存在著許多營業中的百年老鋪,這令他感到新鮮又驚訝,於是便開始帶著相機,在巷弄間採集一間間特色獨具的老鋪門面,再依循著相片中的細節繪製成插畫。
記得在Twitter上瀏覽到Mateusz這項〈東京老鋪〉連載計畫時,立刻像是被那細膩溫暖的畫面拉至東京下町街道一般,深深沉醉在其中。實際拿到書以後更是愛不釋手,除了硬生生大幅追加40家店鋪(網路只有連載10家店鋪)、視覺上得以飽覽完整的店鋪建築外觀之外,他更將店鋪的細節加以放大,再從畫面的細節訴說向店主打聽來的店鋪歷史與故事。這些老鋪多半乘載著深厚的日本文化,因此雖然名為一本「作品集」,卻帶有濃濃的人文情懷,領著讀者更進一步貼近日本的日常風景。
其中Mateusz入微的觀察更是奇特有趣,舉凡招牌字型、塑膠遮雨棚、排油煙管、櫥窗陳列、店旁的植栽、生鏽的外牆、外露的冷氣主機、店家的告示或傳單……這些對當地人而言的習以為常的景象都在Mateusz的眼中成了獨特的存在;他也運用純熟的技法將細節表現地淋漓盡致,飽經風霜的木門、太陽光下波紋粼粼的磁磚、窗格間流瀉而出的柔媚燈光、映在玻璃門上的繚亂倒影……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Mateusz也將一些非關建築的元素放進畫面中,例如店家在門口偶然放的一張小椅子,都能夠引起他天馬行空的想像,為畫面做下感性的註解──「我很喜歡這張黃色的小椅子,彷彿某人恰巧有事暫時離開。」(P.22‧鶴谷洋服店)甚至,Mateusz不諱言他忍不住篡改或美化了某些小地方,像是現實中僅剩支架的燈籠殘骸、搖搖欲墜或徒留黯淡印記的招牌字樣、風華已逝的西裝店櫥窗……透過Mateusz蒐集來的舊照片和他藝術家腦袋的想像力,皆得已躍然於紙上重現光采。不過他謙遜地說道:「希望諸位讀者能夠原諒藝術家的些許自由揮灑。」令人不禁會心一笑。
雖然在編輯工作時會經過無數次的校對,但這本書在結束工作後仍讓我想一翻再翻,除了畫面本身的內容力(延伸閱讀:《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內容力,想像力、感受力、創造力,宮崎駿動畫打動人心的祕密!》),Mateusz觀看的方式與獨自的感性也讓人彷彿能透過畫面獲得全新的刺激與感受。
*若想進一步得知Mateusz的動態,推薦可以造訪他的個人網站
(https://mateuszurbanowicz.com/)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mattjabbar)
畢業之後Mateusz進入新海誠等多位創作者所屬的日本知名動畫工作室「CoMix Wave Films」任職,製作過包含電影版〈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以及引發全球動畫迷瘋狂的創影史紀錄動畫〈你的名字〉中超過100個場景的背景美術。
2017年退社後,Mateusz開始與同為插畫家的妻子香苗居住在坐擁美麗湘南海岸以及與古老寺廟為鄰的江之島,兩人共同在一棟昭和時期建造的日式房屋中進行創作,從事繪畫、插畫、動畫、漫畫各種型態的工作。
這本〈東京老鋪〉起始於2016年Mateusz開啟的個人創作計畫。不同於他在日本的第一個落腳地──神戶,因歷經阪神大地震的重建而展現出一種新市鎮的風貌──披著繁華外衣的東京至今卻同時存在著許多營業中的百年老鋪,這令他感到新鮮又驚訝,於是便開始帶著相機,在巷弄間採集一間間特色獨具的老鋪門面,再依循著相片中的細節繪製成插畫。
記得在Twitter上瀏覽到Mateusz這項〈東京老鋪〉連載計畫時,立刻像是被那細膩溫暖的畫面拉至東京下町街道一般,深深沉醉在其中。實際拿到書以後更是愛不釋手,除了硬生生大幅追加40家店鋪(網路只有連載10家店鋪)、視覺上得以飽覽完整的店鋪建築外觀之外,他更將店鋪的細節加以放大,再從畫面的細節訴說向店主打聽來的店鋪歷史與故事。這些老鋪多半乘載著深厚的日本文化,因此雖然名為一本「作品集」,卻帶有濃濃的人文情懷,領著讀者更進一步貼近日本的日常風景。
其中Mateusz入微的觀察更是奇特有趣,舉凡招牌字型、塑膠遮雨棚、排油煙管、櫥窗陳列、店旁的植栽、生鏽的外牆、外露的冷氣主機、店家的告示或傳單……這些對當地人而言的習以為常的景象都在Mateusz的眼中成了獨特的存在;他也運用純熟的技法將細節表現地淋漓盡致,飽經風霜的木門、太陽光下波紋粼粼的磁磚、窗格間流瀉而出的柔媚燈光、映在玻璃門上的繚亂倒影……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Mateusz也將一些非關建築的元素放進畫面中,例如店家在門口偶然放的一張小椅子,都能夠引起他天馬行空的想像,為畫面做下感性的註解──「我很喜歡這張黃色的小椅子,彷彿某人恰巧有事暫時離開。」(P.22‧鶴谷洋服店)甚至,Mateusz不諱言他忍不住篡改或美化了某些小地方,像是現實中僅剩支架的燈籠殘骸、搖搖欲墜或徒留黯淡印記的招牌字樣、風華已逝的西裝店櫥窗……透過Mateusz蒐集來的舊照片和他藝術家腦袋的想像力,皆得已躍然於紙上重現光采。不過他謙遜地說道:「希望諸位讀者能夠原諒藝術家的些許自由揮灑。」令人不禁會心一笑。
雖然在編輯工作時會經過無數次的校對,但這本書在結束工作後仍讓我想一翻再翻,除了畫面本身的內容力(延伸閱讀:《我在吉卜力思考的事:內容力,想像力、感受力、創造力,宮崎駿動畫打動人心的祕密!》),Mateusz觀看的方式與獨自的感性也讓人彷彿能透過畫面獲得全新的刺激與感受。
*若想進一步得知Mateusz的動態,推薦可以造訪他的個人網站
(https://mateuszurbanowicz.com/)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mattjabb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