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9.10.14
關於《巴布.狄倫歌詩集》不可不知的用心之處
文/責編 翁淑靜

繁體中文版的版面採用中英對照與隨頁註,方便讀者閱讀,以及理解歌詩中的典故。386首由不同譯者翻譯的歌詩,最後由主編(也是譯者)馬世芳先生審校,是一項吃重的文字工程。責編很好奇,兩年多來,沉浸在狄倫的文字世界中,斟酌韻腳、尋思更適合的用字、查找典故……當沒有靈感時,要如何轉移注意力?以及編校工作有哪些眉角需掌握?以下是主編的第一手經驗:
「翻譯、審校《歌詩集》是燒腦的活兒。有時候為了一個詞的譯法、一行詩的韻腳,苦思許久,翻遍辭典,仍然沒有靈感。這時候往往已經深夜,我會先去洗個澡,讓高速運轉的腦子緩一緩。有時候,兜頭澆澆水,問題居然也就解決了。
「翻譯狄倫歌詞的『陷阱』非常多。那些高密度的歌詞很少有『唯一解』,如何保留、轉譯其中的歧義和模糊性,大大考驗翻譯的功力。我也寫了很多譯註,希望讓中文讀者能少些隔閡。因為這樣,知道了許多美國俗民文化的『豆知識』。比方〈洪水滔滔(致查理.帕頓)〉歌詞提到一位『胖妞南西』,一路查下去發現『胖南西』不只是隨意挑的人名,也指1888年一起火車事故:諢號『胖南西』的高架橋倒塌,釀成9死26傷的大禍。這樣的典故未必能幫助我們對歌詞『解謎』,卻豐富了想像中的風景。
「真要說整個主編過程最難忘的時刻,應該是最後把新書資料卡的介紹文字補齊交出去,忽然發現我的主編工作到此真正結束了,再也沒有需要翻譯、審閱、補寫的東西了。這個巨大的計畫,兩年多來始終沉甸甸壓在我頭上,終於來到盡頭,當時只恍恍惚惚地覺得很不真實:我真的可以把這個擔子放下了嗎?」
以上的過程,全部化為文字心血在套書中,相信讀者看歌詩集時,一定能感受到主編的用心。
這套歌詩集依據狄倫每個階段的創作風格分為七冊,分別為:
第一冊(1961-1964):民謠詩人的啟蒙原型
第二冊(1965-1967):全面擁抱搖滾的創作力大爆炸時期
第三冊(1967-1970):返璞歸真,以情歌為主,間以寓言式的歌謠。
第四冊(1973-1978):歷經情感風暴,歌詞帶有哀傷自棄的底色。
第五冊(1979-1983):受洗為基督徒,創作主題以信仰為主。
第六冊(1985-1990):摸索新方向的低潮期
第七冊(1997-2012):重攀顛峰
這套書的封面視覺,由經常受邀拍攝時尚雜誌與唱片封面的波文映畫社操刀。每一冊的背景設計,呼應上述的創作風格,主視覺則為狄倫該時期的照片,跳脫單以狄倫的照片來設計封面,加以新的元素來豐富畫面的內涵。
溫馨提醒:拿到書之後,書封內另有彩蛋,屆時請仔細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