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9.11.04
人生很難,何不把悲劇笑成悲喜劇?
文/小九(寶瓶文化編輯)
她在哪兒呢?我真的認為這時她該過來了。傑瑞說過這個週末她會在市區裡的。我再等她一會兒。她會來的。
她很可能會問我在哪兒居住。我會再次告訴她實情,碰巧我住的地方真他媽的棒:我住在皇后區。
如果這還不能搞定她,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搞定。我是說,這可是皇后區啊!是紐約最有意思的一個區!
假如我住在周邊地區,曼哈頓區,她會以為我保守古板,是個精英派。曼哈頓!好像我已經退休了或者怎麼了。好像我得到了一把金色降落傘,決定用它降落在宇宙的中心。這太明顯了。曼哈頓太那個了!
或者布魯克林呢?布魯克林!那裡充斥著配戴粗框平光鏡和手拿可笑斑鳩琴的趕時髦之流,以及為上奇廣告公司工作卻稱自己為後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平面設計師。假如實行徵兵制,假如布魯克林在加拿大,要我選擇去布魯克林求得安安穩穩,或是去越南打仗命歸西天,那我會選擇去越南,寧可高高興興地到那裡被槍打死,也不去那個上帝都不要的鬼地方!除非那意味著,上帝也不得不踏足布魯克林!
但我是在皇后區。是皇后區啊!這裡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皇后區:我是誰?我可以和任何人互動!這就是皇后區所說的話。我思想開明;沒有種族偏見……
──〈假如她現在遇見我……〉
編輯《吃鯛魚讓我打嗝》這本短篇小說的過程中,我數次讀著讀著就痴笑、冷笑、嘴角失守笑了起來,既折服於傑西‧艾森柏格敢於嘗試不同文體的勇氣,更被他冷不防丟出來的一記記黑色幽默給炸得體無完膚。他大膽以書信、簡訊、通話內容等形式書寫(還有父親寫給兒子的精神疾病藥物使用說明),乍看是幽默小品,實則包覆著更多的性別、種族主義議題。於是,你知道你不只是為故事而發出訕笑,其實也是在笑那些人生裡,讓你不堪的種種滑稽,包括你自己。
在我看來,艾森柏格幾乎是握著筆桿在戳自己最怕癢的那些敏感地帶,毫不閃躲地,帶頭告訴你:人生很難了,何不就把悲劇笑成悲喜劇?
或許是舞台劇演員出身的緣故,艾森柏格寫起小說,讀來都像是起初便打定主意要拍成舞台劇似的,節奏快速、超有戲劇張力和畫面感。現實裡被確診為強迫症的艾森柏格,為小說人物注入了許多不安、神經質的性格,無論是開頭摘文裡,一個焦急等待著心儀對象路過的皇后區男子,或是〈一位後性別主義思維模式的男士在酒吧試圖勾搭一位女士〉、〈一位後性別主義思維模式的女士在酒吧試圖勾搭一位男士〉裡,在酒吧胡亂搭訕人的男/女無賴,都在長串的喃喃自語下鮮活了起來。我甚至都要聽到艾森柏格一人分飾多角在唸腳本的聲音了。
雖說《吃鯛魚讓我打嗝》裡充斥著黑色幽默,但請別誤會這是一部全然諷刺的作品。同名小說〈吃鯛魚讓我打嗝〉裡,九歲男孩與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所寫下的一篇篇評論,就時常埋伏著可愛與溫馨(甚至逼哭了坐我後面的編輯同事),不難理解為何有那麼多人拿傑西‧艾森柏格與伍迪‧艾倫相比擬,但又一再強調他比伍迪瘋,也比伍迪暖。
對了,不知何故,多數人都看過艾森柏格主演的《社群網戰》,我們認得那張臉,對他飾演的那些有著共同特質──神經質──的腳色印象深刻,卻就是難以將「傑西‧艾森柏格」這個名字和他的臉相連結……這個名字像在惡作劇似的,不願停留在世人腦中,是以,向人介紹起這位不得了的文壇新秀時,我得一再地重複:「他就是《社群網戰》裡面那個祖克柏!!!」
最後,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去看了一次傑西‧艾森柏格的維基百科,上頭寫著出生地:美國紐約州,皇后區。
她很可能會問我在哪兒居住。我會再次告訴她實情,碰巧我住的地方真他媽的棒:我住在皇后區。
如果這還不能搞定她,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能搞定。我是說,這可是皇后區啊!是紐約最有意思的一個區!
假如我住在周邊地區,曼哈頓區,她會以為我保守古板,是個精英派。曼哈頓!好像我已經退休了或者怎麼了。好像我得到了一把金色降落傘,決定用它降落在宇宙的中心。這太明顯了。曼哈頓太那個了!
或者布魯克林呢?布魯克林!那裡充斥著配戴粗框平光鏡和手拿可笑斑鳩琴的趕時髦之流,以及為上奇廣告公司工作卻稱自己為後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平面設計師。假如實行徵兵制,假如布魯克林在加拿大,要我選擇去布魯克林求得安安穩穩,或是去越南打仗命歸西天,那我會選擇去越南,寧可高高興興地到那裡被槍打死,也不去那個上帝都不要的鬼地方!除非那意味著,上帝也不得不踏足布魯克林!
但我是在皇后區。是皇后區啊!這裡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皇后區:我是誰?我可以和任何人互動!這就是皇后區所說的話。我思想開明;沒有種族偏見……
──〈假如她現在遇見我……〉
編輯《吃鯛魚讓我打嗝》這本短篇小說的過程中,我數次讀著讀著就痴笑、冷笑、嘴角失守笑了起來,既折服於傑西‧艾森柏格敢於嘗試不同文體的勇氣,更被他冷不防丟出來的一記記黑色幽默給炸得體無完膚。他大膽以書信、簡訊、通話內容等形式書寫(還有父親寫給兒子的精神疾病藥物使用說明),乍看是幽默小品,實則包覆著更多的性別、種族主義議題。於是,你知道你不只是為故事而發出訕笑,其實也是在笑那些人生裡,讓你不堪的種種滑稽,包括你自己。
在我看來,艾森柏格幾乎是握著筆桿在戳自己最怕癢的那些敏感地帶,毫不閃躲地,帶頭告訴你:人生很難了,何不就把悲劇笑成悲喜劇?
或許是舞台劇演員出身的緣故,艾森柏格寫起小說,讀來都像是起初便打定主意要拍成舞台劇似的,節奏快速、超有戲劇張力和畫面感。現實裡被確診為強迫症的艾森柏格,為小說人物注入了許多不安、神經質的性格,無論是開頭摘文裡,一個焦急等待著心儀對象路過的皇后區男子,或是〈一位後性別主義思維模式的男士在酒吧試圖勾搭一位女士〉、〈一位後性別主義思維模式的女士在酒吧試圖勾搭一位男士〉裡,在酒吧胡亂搭訕人的男/女無賴,都在長串的喃喃自語下鮮活了起來。我甚至都要聽到艾森柏格一人分飾多角在唸腳本的聲音了。
雖說《吃鯛魚讓我打嗝》裡充斥著黑色幽默,但請別誤會這是一部全然諷刺的作品。同名小說〈吃鯛魚讓我打嗝〉裡,九歲男孩與單親媽媽一起生活所寫下的一篇篇評論,就時常埋伏著可愛與溫馨(甚至逼哭了坐我後面的編輯同事),不難理解為何有那麼多人拿傑西‧艾森柏格與伍迪‧艾倫相比擬,但又一再強調他比伍迪瘋,也比伍迪暖。
對了,不知何故,多數人都看過艾森柏格主演的《社群網戰》,我們認得那張臉,對他飾演的那些有著共同特質──神經質──的腳色印象深刻,卻就是難以將「傑西‧艾森柏格」這個名字和他的臉相連結……這個名字像在惡作劇似的,不願停留在世人腦中,是以,向人介紹起這位不得了的文壇新秀時,我得一再地重複:「他就是《社群網戰》裡面那個祖克柏!!!」
最後,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去看了一次傑西‧艾森柏格的維基百科,上頭寫著出生地:美國紐約州,皇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