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9.11.25

理解,才能消解恐懼

文/衛城出版編輯部
精神疾病,即使在今日這樣一個相對進步、開放且自由的時代,卻依舊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傅柯在《瘋癲與文明》裡,早已揭櫫整個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理性」是如何禁閉、排除「非理性(瘋癲)」;而精神疾病,就是「非理性」的——必須強調,我這裡的用法不帶貶意。事實上,「理性」並非不證自明的絕對標準,「非理性」也是人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但是,由科技文明所構築的現代社會,卻常常灌輸我們「理性」的重要,讓我們誤以為「理性」才是唯一的價值,而忽略自己生而為人就必定帶有的「非理性」部分。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困境。不過,除卻過度抽象的理論或是比較專業化的書籍,回歸現實,精神疾病患者實際的樣貌如何?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這些在主流媒體上,卻依舊非常難以看見。許多人也許是在今年贏得許多金鐘獎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才首次認識到「思覺失調症」是怎樣的症狀的。

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在於他們外表可能沒有顯而易見的異狀,沒有傷口、瘀青、包紮,然而,他們的內在、心裡,卻可能時時刻刻受著煎熬與磨難。但那卻是非常抽象、無形的感受,甚至難以訴諸語言形容,難以表達溝通,也是因此,沒有相關經驗的所謂的「正常人」,往往很難以體會患者的處境,甚至無法相信那種疾病,那些心裡的煎熬磨難確切存在。另一方面,疾病雖然是個體的,卻也與社會脫不了關係,像是如何照護?病人如何才算痊癒或是能回歸社會,開始工作、維生?這些都是非當事人可能很難以想像的處境。

因為難以想像、不理解,所以會恐懼;因為恐懼,所以會抱持距離(或者該說是「懼」離),卻又因此更難以理解,而這同時也讓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更難被看見,壓力更深。

鑒於此,衛城出版社與報導者合作出版的《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正是希望打破這樣的困境,促成理解的第一步。

這本書集結了許多深入的第一手報導,從精神疾病患者的自述,到社工、醫療的環境,以及社會、法律如何看待等等,從個體到社會,具體且在地化地呈現了臺灣現代社會裡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以及各方個面的現況。許多事件,現在仍是進行式,或者還無法找到最理想的解答,然而這本書希望能夠成為一個開端,讓更多人注意並能夠深入理解這個議題,以及這些患者、患者家屬的處境,知道其中有什麼艱難。

有理解,才能消解恐懼,才會解除壓力,弭平衝突。這是這本書的出版初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