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9.12.16

從心理診間的對話中,提供讀者不同的體驗

文/陳永儀教授 x 三采文化編輯部
曾二度受邀到TEDxTaipei演講,激勵超過一百五十萬人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這次透過全新的創作方式寫下《感情這件事》。她以心理師的專業,在書中帶著讀者進入診間,面對五種人生角色,從週一至週五,每天為一個迷失方向的個案諮商。

讓我們時而是面臨困境的人,宛如看見自己的故事,被心理師所理解;時而又能從心理師的思考,學得面對感情與人生難題的智慧、關係溝通技巧,進而幫助身邊陷入難題的每一個人。

讓我們透過這次寶貴的機會提問,更了解這一位總是以各種觸角探索世界不同面向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以及她的創作理念:

Q1:在上一本書《生命這堂課》中,您從「關懷師」與「緊急救護員」的視角切入醫病現場。請問這次為何會想從您的另一個專業身分「臨床心理師」的視角來說故事,是否有特別的感觸呢?

答:相較於關懷師或緊急救護員,心理師對當事人的了解,以及跟他們相處的時間,互動的機會都多了許多。從心理師的角度與當事人互動,對於不同議題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討。再加上,上一本書的讀者有提出「意猶未盡」的回饋,想多了解當事人的一切,所以希望藉著診間的對話與互動,可以提供讀者一些不同層次的體驗。

Q2:身為橫跨中西文化的國際心理學家,您覺得華人在感情或關係層面的問題,是否有與西方不同的特殊之處?

答:文化與成長發展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情感經歷、期待、表達方式,甚至做決定的過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當華人走出自己的成長背景,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與互動的時候,很可能會感受到一些衝擊或矛盾,特別是越親密的關係,這樣的感受會越明顯。這時,互動的品質、關係的建立會需要更多的包容與不斷的溝通,才有機會長長久久。

Q3:本書的故事編排方式很特別:可以順著時間序,逐週閱讀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病人療程,也可以一次將星期一病人的完整療程看完,請問這些編排是否出於什麼起心動念?

答:一開始,我就希望用最真實的方式把看診的經歷呈現給讀者。盼望讀者會接受挑戰,跟我一起走過這個必須常常切換模式的歷程。其實,心理師通常一天不會只看一個個案,所以切換的頻率會更高。但當時跟我年長的父母討論時,他們表達看這週的故事時,實在記不得前一週講了什麼……所以考慮到,有些讀者可能更希望一次把一個人的故事看完,在編排上,就希望給不同的讀者有不一樣選擇的方式。

Q4:若在書中的五種角色「戀人」、「自我」、「夫妻」、「親子」與「家人」之間選擇,其中是否有哪個角色或關係議題,令您最印象深刻、最觸動您?

答:這個問題是很不容易答覆。就像前一本書《生命這堂課》,也有人問我有沒有哪一個案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談到我的病人,我可以如數家珍地細細回憶,慢慢陳述。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面對的挑戰也都不同,但給我的感受卻是一樣的深厚。

Q5:書中的每個角色所呈現的議題雖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在「世俗框架」和「自我認同」間掙扎,這也是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皆難以避免面對的問題,請問對此您是否有什麼感受,或給讀者的建議?

答: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直持續不斷要學習平衡的兩股力量。沒有社會的框架,他人的期待,很難會有一個可以健康運作的群體系統。同時,認識與接受自己,也是活出健康自我的重要條件。這是個學習的過程,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個人主觀的感受與選擇。

Q6:多數人在出社會後,會在自己得心應手的工作領域中發展,而您總能在不同專業身分間完美轉身或切換。面對不同的跑道,請問您在心境上是如何調適?接下來是否還有其他的「新身分」或「新計畫」?

答:可能是個性使然,我好像是轉換得比較多了一些,但絕非完美切換!其實,每天的生活當中都充滿了許多未知與可能性,這是對未來的期待。至於未來有沒有可能還會做一些新的嘗試呢?如果有機會,我想我還是會躍躍欲試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