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1.13
從時光中的鈴聲,窺見早年台灣
文/臺灣商務印書館主編 邱靖絨
「一份陌生的關愛,轉化為深刻的永恆之情。」以此文案也道出了這本小說的款款深情,一部刻寫最古早味的台灣聯考時代與早年鄉村景致、地貌的作品,宛如帶讀者走一趟懷舊甚至有如傳說色彩的時光隧道。
這是發生在一九六五年,台灣瀕海東港的一所國小五年級的小學生和一位校工的故事。從書名中的「手搖鈴」即可見,早年校園用手搖鈴提醒上下課的時間,有其時代刻痕。當然小說中,不同的鈴聲更有其多樣意指,作品除了手搖鈴聲,還有主角渴望父親海邊歸來的引船鈴聲,彷彿主角等待親情的安慰,充滿坎坷的童年的盼望與希望,都繫在引航艇鈴聲上……
這本小說的架構以一個在家庭得不到親情的孩子也是故事主角,有機會得到負責校園上下課鈴聲的老校工,一位陌生人的真心關愛,作為主軸。老校工把這位在家庭受後母虐待的孩子視如己出,並將他送到台北友人家,展開求學路,或也翻轉、改變了男孩的一生。而作品不只藉聲音傳遞情感與盼望,視覺表現上也生動豐富,讀者可以在閱讀時細細體會。
作品背景時空設定在一個國小畢業時想升學就得參加聯考的年代。當時如想升初中(當時的國中)須參加聯考,並以考試總成績分數高低來分發,一如作者提供的資料,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正式施式九年國民教育,才結束初中聯考。而今體會過之後的大學聯考的讀者,應也可略感受一二。當然,這樣記錄時代的文學,也道出島嶼歷經不同社會轉變樣貌更迭與刻痕,某方面也呈現了台灣教育變革與發展,當時社會人文的縮影,而城鄉差距,貧富差異,甚至外省本省等孩子的自然交誼與友情等,都刻寫其中。
這樣的長篇小說,將早年台灣獨特的海港與農村生活場景,與當年台北城市風貌穿插,既生動、寫實又饒富趣味。隨主角遷移,時空地景轉換,無形中也帶出台灣地方特色,比如屏東捕魚的海上生活、烏魚季、淡水紅毛城、新店渡河的船等,讀者應該都不陌生。當然,小說主角年幼但努力不懈的生命經歷,使全書富有成長小說的色彩。而作者書寫主角如何努力生活,以報答生命中的恩人等情感面,也反映出早年的價值觀,努力上進與受恩回報等。
長年作為台灣著名的資深編劇家古梅,描繪情感面諸如人情濃郁與交誼,自有其特殊處,在這本長篇小說中,可見其人物描摩的獨到功力,並呈現充滿人情味的早年寶島,有如一場時光旅行。
在新書付梓之際,編輯室也特別訪談了作者古梅女士,將筆談整理如下,希望讀者能有更多機會認識這位小說家。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由真實故事改編,故事最初原貌可否透露一下,為什麼寫這部小說,動機又是什麼。
古梅:故事的原貌當然有我兒時求學的回憶及一些身旁發生的事情所改編而成,?這部小說的動機,除了保存那個時代點滴的回憶與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特色外,也希望用鈴聲激起讀者的回憶及現代年輕人對五十年代(也許父母或長輩)求學時的人生歷程的體會,這個故事,我之所以能寫透,是希望讀者能體會那個年代的溫情與更加惜福。個人覺得,現在一代人與一代人間的隔閡其實越來越大,很多是因為不夠理解所導致,也許這是我內心深處想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吧。
問:您長年為資深編劇,寫作上也得過許多獎項,可否談談您創作劇本與小說的歷程,兩者在創作上的相同或不同處,及對您而言是否有不同的意義或樂趣?
古梅:基本上小說與劇本是一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劇本的情節比較偏好緊湊、衝突、帶?懸念、引人在畫面中隨視覺的表現而起伏。小說的舖排則講究文詞的優美,雖然都有起承轉合,但更需要值得讓讀者細細玩味、熟思推敲,進而有更多體會認同。劇本與小說,各有其巧妙,但我其實最早是從寫小說磨練起家的。
問:在您長年寫作的路上,無論是編劇或者小說,有沒有一些寫作上的建議,可提供給想從事創作的讀者?
古梅:這和所有人間事一樣,希望成就好作品,就要多讀、多寫、多看、多體驗,不要怕失敗。
問:《星星知我心》這部電視劇當年得到非常大的回響,可否談一談,請問這是您第一部劇本創作嗎?故事素材是虛構還是真實改編?如何與先生通力完成?
古梅:《星星知我心》不是我在劇本上的第一部創作,在當時三家電視台的時代,製作人如勾峰先生等也約我寫劇本。因當時許多劇本都是連續劇,我和外子何曉鐘及其他人都有參與,但《星星知我心》是我和何曉鐘兩人,沒有其他人,共同完成這四十集。素材是我們從很多的閱讀與人生經歷中的靈感揉合發想而來,整個故事是由我寫大綱的,然後由兩人共同編撰劇本,與外子為劇情一步步經過討論而編寫的,花費相當多時間與苦心。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故事年代的設定,與《星星知我心》一劇一樣嗎?您怎麼看逆風這本呈現的年代?
古梅:《逆風的手搖鈴》其實是我小學時代聽聞的故事改編,比《星星知我心》那部劇的年代更早一些。這部小說所反應的年代,當然更有回顧歷史的意義,尤其是台灣南部小漁村當年的生活情境,我希望,這樣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故事,雖然時光離現在久遠了,但也是一代人共同的回憶,不要被忘記。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的寫作歷程,孕釀時間與寫作長嗎?寫作的困難處與如何克服?
古梅:我不論教書、寫作,幾乎是用生命在孕育。我隨時從生活中、書本閱讀中收集素材與發想靈感。寫作寫了一輩子,所謂的困難,都只是自我要求看能不能更超越過去的創作。這部小說,我停停寫寫約莫近三年之久,每到寫不下去了,就停筆、構思、再收集、再改寫、再細讀,也讓親友聽聽這個故事,他?心有戚戚時,也才有再寫下去的熱情。
問:出版這本小說前,有沒有特別想與讀者分享的話?
古梅:想跟朋友說,創作這部小說的心情,其實是希望每一位讀者,珍惜那份最純真的稚子之情,不論時光荏苒,也能歷久彌新。
問:您除了寫作也長期從事教學,寫作與教學對您的意義分別是什麼?平日的興趣,閱讀與寫作習慣,可否分享一些給讀者?
古梅:我教大孩子文學、編劇、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多聽,千古文章、大千世界均是學問,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學相長。我在閱讀上是不分類的,歷史傳記小說詩歌,甚至是知識類作品,我都會挑來閱讀,而且很認真地,往往讀起我想讀的書就感覺不到時間!當然也有例外,我不喜歡的,就不會勉強自己。隨心所欲的閱讀和寫作,我覺得才是美事。
問:知道您不但熱中於創作也相當投入,可否談談您目前的寫作計畫。
古梅:剛把一部五年前寫好的長篇小說拿出來修改完畢,一部23萬字多,是講述穿越百年的因果故事,藉由蓮子心頭苦卻有千年之愛的寓意,從一顆蓮子的萌芽,?迪了三世情緣,追溯從清朝到現世的恩怨情仇,與《逆風的手搖鈴》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型態,現在剛修訂好,其他還有一些其他類型創作,都陸續集結慢慢完成中,可能我是閒不住的吧!
這是發生在一九六五年,台灣瀕海東港的一所國小五年級的小學生和一位校工的故事。從書名中的「手搖鈴」即可見,早年校園用手搖鈴提醒上下課的時間,有其時代刻痕。當然小說中,不同的鈴聲更有其多樣意指,作品除了手搖鈴聲,還有主角渴望父親海邊歸來的引船鈴聲,彷彿主角等待親情的安慰,充滿坎坷的童年的盼望與希望,都繫在引航艇鈴聲上……
這本小說的架構以一個在家庭得不到親情的孩子也是故事主角,有機會得到負責校園上下課鈴聲的老校工,一位陌生人的真心關愛,作為主軸。老校工把這位在家庭受後母虐待的孩子視如己出,並將他送到台北友人家,展開求學路,或也翻轉、改變了男孩的一生。而作品不只藉聲音傳遞情感與盼望,視覺表現上也生動豐富,讀者可以在閱讀時細細體會。
作品背景時空設定在一個國小畢業時想升學就得參加聯考的年代。當時如想升初中(當時的國中)須參加聯考,並以考試總成績分數高低來分發,一如作者提供的資料,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正式施式九年國民教育,才結束初中聯考。而今體會過之後的大學聯考的讀者,應也可略感受一二。當然,這樣記錄時代的文學,也道出島嶼歷經不同社會轉變樣貌更迭與刻痕,某方面也呈現了台灣教育變革與發展,當時社會人文的縮影,而城鄉差距,貧富差異,甚至外省本省等孩子的自然交誼與友情等,都刻寫其中。
這樣的長篇小說,將早年台灣獨特的海港與農村生活場景,與當年台北城市風貌穿插,既生動、寫實又饒富趣味。隨主角遷移,時空地景轉換,無形中也帶出台灣地方特色,比如屏東捕魚的海上生活、烏魚季、淡水紅毛城、新店渡河的船等,讀者應該都不陌生。當然,小說主角年幼但努力不懈的生命經歷,使全書富有成長小說的色彩。而作者書寫主角如何努力生活,以報答生命中的恩人等情感面,也反映出早年的價值觀,努力上進與受恩回報等。
長年作為台灣著名的資深編劇家古梅,描繪情感面諸如人情濃郁與交誼,自有其特殊處,在這本長篇小說中,可見其人物描摩的獨到功力,並呈現充滿人情味的早年寶島,有如一場時光旅行。
在新書付梓之際,編輯室也特別訪談了作者古梅女士,將筆談整理如下,希望讀者能有更多機會認識這位小說家。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由真實故事改編,故事最初原貌可否透露一下,為什麼寫這部小說,動機又是什麼。
古梅:故事的原貌當然有我兒時求學的回憶及一些身旁發生的事情所改編而成,?這部小說的動機,除了保存那個時代點滴的回憶與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特色外,也希望用鈴聲激起讀者的回憶及現代年輕人對五十年代(也許父母或長輩)求學時的人生歷程的體會,這個故事,我之所以能寫透,是希望讀者能體會那個年代的溫情與更加惜福。個人覺得,現在一代人與一代人間的隔閡其實越來越大,很多是因為不夠理解所導致,也許這是我內心深處想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吧。
問:您長年為資深編劇,寫作上也得過許多獎項,可否談談您創作劇本與小說的歷程,兩者在創作上的相同或不同處,及對您而言是否有不同的意義或樂趣?
古梅:基本上小說與劇本是一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劇本的情節比較偏好緊湊、衝突、帶?懸念、引人在畫面中隨視覺的表現而起伏。小說的舖排則講究文詞的優美,雖然都有起承轉合,但更需要值得讓讀者細細玩味、熟思推敲,進而有更多體會認同。劇本與小說,各有其巧妙,但我其實最早是從寫小說磨練起家的。
問:在您長年寫作的路上,無論是編劇或者小說,有沒有一些寫作上的建議,可提供給想從事創作的讀者?
古梅:這和所有人間事一樣,希望成就好作品,就要多讀、多寫、多看、多體驗,不要怕失敗。
問:《星星知我心》這部電視劇當年得到非常大的回響,可否談一談,請問這是您第一部劇本創作嗎?故事素材是虛構還是真實改編?如何與先生通力完成?
古梅:《星星知我心》不是我在劇本上的第一部創作,在當時三家電視台的時代,製作人如勾峰先生等也約我寫劇本。因當時許多劇本都是連續劇,我和外子何曉鐘及其他人都有參與,但《星星知我心》是我和何曉鐘兩人,沒有其他人,共同完成這四十集。素材是我們從很多的閱讀與人生經歷中的靈感揉合發想而來,整個故事是由我寫大綱的,然後由兩人共同編撰劇本,與外子為劇情一步步經過討論而編寫的,花費相當多時間與苦心。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故事年代的設定,與《星星知我心》一劇一樣嗎?您怎麼看逆風這本呈現的年代?
古梅:《逆風的手搖鈴》其實是我小學時代聽聞的故事改編,比《星星知我心》那部劇的年代更早一些。這部小說所反應的年代,當然更有回顧歷史的意義,尤其是台灣南部小漁村當年的生活情境,我希望,這樣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故事,雖然時光離現在久遠了,但也是一代人共同的回憶,不要被忘記。
問:《逆風的手搖鈴》這本的寫作歷程,孕釀時間與寫作長嗎?寫作的困難處與如何克服?
古梅:我不論教書、寫作,幾乎是用生命在孕育。我隨時從生活中、書本閱讀中收集素材與發想靈感。寫作寫了一輩子,所謂的困難,都只是自我要求看能不能更超越過去的創作。這部小說,我停停寫寫約莫近三年之久,每到寫不下去了,就停筆、構思、再收集、再改寫、再細讀,也讓親友聽聽這個故事,他?心有戚戚時,也才有再寫下去的熱情。
問:出版這本小說前,有沒有特別想與讀者分享的話?
古梅:想跟朋友說,創作這部小說的心情,其實是希望每一位讀者,珍惜那份最純真的稚子之情,不論時光荏苒,也能歷久彌新。
問:您除了寫作也長期從事教學,寫作與教學對您的意義分別是什麼?平日的興趣,閱讀與寫作習慣,可否分享一些給讀者?
古梅:我教大孩子文學、編劇、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多聽,千古文章、大千世界均是學問,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學相長。我在閱讀上是不分類的,歷史傳記小說詩歌,甚至是知識類作品,我都會挑來閱讀,而且很認真地,往往讀起我想讀的書就感覺不到時間!當然也有例外,我不喜歡的,就不會勉強自己。隨心所欲的閱讀和寫作,我覺得才是美事。
問:知道您不但熱中於創作也相當投入,可否談談您目前的寫作計畫。
古梅:剛把一部五年前寫好的長篇小說拿出來修改完畢,一部23萬字多,是講述穿越百年的因果故事,藉由蓮子心頭苦卻有千年之愛的寓意,從一顆蓮子的萌芽,?迪了三世情緣,追溯從清朝到現世的恩怨情仇,與《逆風的手搖鈴》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型態,現在剛修訂好,其他還有一些其他類型創作,都陸續集結慢慢完成中,可能我是閒不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