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1.20
不是人生困住你,是習慣的人生模式困住你
文/小六(寶瓶文化編輯)
一堂心理課程上,在帶著生命疑惑的人群中,有位穿著僧袍的女僧尼特別突兀。黃啟團二十多年的心理導師專業資歷,還是第一次遇到出家人來求助。她叫「了塵」──都看破紅塵了,對人生還有困惑?黃啟團跟你我有相同的疑問。
了塵是為了同儕關係而苦惱,她待過好幾家寺院,但不管在哪裡,總覺得寺院裡的師父們很難相處、老針對她,她換過一處又一處,卻總是遇到類似的人、類似的狀況──其實,有人不斷跳公司、有人一段感情接一段……他們也都是「了塵」。
她說:「我知道,到哪裡都會有人不喜歡我。」
黃啟團只問:「別人喜不喜歡你,我不知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你自己是否喜歡你自己呢?」
她沉默了好一會兒,哭著搖了搖頭。
他說:「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喜歡你自己,你如何能指望別人喜歡你呢?如果連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你又指望誰能看得起你呢?而且,你又怎麼知道別人不喜歡你呢?」
*
女人向黃啟團泣訴丈夫多差勁,憤怒、悲傷又委屈。
黃啟團安靜地聽著,等她傾訴完,平靜地問:「聽你這樣說,這個男人確實很差勁。我很好奇,當年你怎麼會選擇嫁給他?」
女人答:「當年他可不是這樣的。」
他問:「你沒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對嗎?」
女人答:「是的。」
他再問:「自從你嫁給他之後,他慢慢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對嗎?」
女人答:「是的。」
他接著問:「這些年來,你是如何把一個好男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女人愣了一下,然後反駁說:「明明是他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黃啟團只是平靜地重複問:「你認識他的時候,他是一個不錯的男人,對吧?」
女人答:「對……」
他問:「自從你嫁給他以後,他慢慢變成現在的樣子,對吧?」
她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說:「是的……」
他再問:「那你用什麼方法把他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女人陷入沉思。
*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書名直接又犀利,但作者黃啟團在二十幾年心理導師諮商生涯中遇過太多當鴕鳥的個案例子,所以他知道,必須用這一記重槌,才能敲醒安逸於「習慣成自然」的我們。
不知怎的,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常聽的「說別人就是說自己」,就像這樣吧: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你習慣對別人說的什麼話、做的什麼事,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了對方那樣對待你。所以黃啟團說:「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然而,習慣真是很可怕的東西,它蒙住我們的心靈之眼而不讓我們發現,欺騙我們以為安全,以為既然大家都這樣說/那樣做,照著做就對了……但是如果你懷疑為什麼自己老是在原地打轉,撞上一樣的爛事,遇到一樣的爛人,待在一樣的爛環境,就是時候該好好想想那個「一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就像作者點出的:老是重複的這個點,很可能正是解決你人生困局的關鍵啊!不是人生困住你,是習慣的人生模式困住了你。
比如:「心想事成」,真的是好事嗎?「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對事不對人」,就是最好的處事原則?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還有,別人做了某事令我們痛苦,我們心心念念想報復,可是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別人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也只有當我們去面對自我內在的真實,才有機會脫離習慣的迴圈,為自己想要的人生真正做出改變。
了塵是為了同儕關係而苦惱,她待過好幾家寺院,但不管在哪裡,總覺得寺院裡的師父們很難相處、老針對她,她換過一處又一處,卻總是遇到類似的人、類似的狀況──其實,有人不斷跳公司、有人一段感情接一段……他們也都是「了塵」。
她說:「我知道,到哪裡都會有人不喜歡我。」
黃啟團只問:「別人喜不喜歡你,我不知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你自己是否喜歡你自己呢?」
她沉默了好一會兒,哭著搖了搖頭。
他說:「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喜歡你自己,你如何能指望別人喜歡你呢?如果連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自己,你又指望誰能看得起你呢?而且,你又怎麼知道別人不喜歡你呢?」
*
女人向黃啟團泣訴丈夫多差勁,憤怒、悲傷又委屈。
黃啟團安靜地聽著,等她傾訴完,平靜地問:「聽你這樣說,這個男人確實很差勁。我很好奇,當年你怎麼會選擇嫁給他?」
女人答:「當年他可不是這樣的。」
他問:「你沒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對嗎?」
女人答:「是的。」
他再問:「自從你嫁給他之後,他慢慢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對嗎?」
女人答:「是的。」
他接著問:「這些年來,你是如何把一個好男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女人愣了一下,然後反駁說:「明明是他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黃啟團只是平靜地重複問:「你認識他的時候,他是一個不錯的男人,對吧?」
女人答:「對……」
他問:「自從你嫁給他以後,他慢慢變成現在的樣子,對吧?」
她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說:「是的……」
他再問:「那你用什麼方法把他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女人陷入沉思。
*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書名直接又犀利,但作者黃啟團在二十幾年心理導師諮商生涯中遇過太多當鴕鳥的個案例子,所以他知道,必須用這一記重槌,才能敲醒安逸於「習慣成自然」的我們。
不知怎的,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常聽的「說別人就是說自己」,就像這樣吧: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你習慣對別人說的什麼話、做的什麼事,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了對方那樣對待你。所以黃啟團說:「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然而,習慣真是很可怕的東西,它蒙住我們的心靈之眼而不讓我們發現,欺騙我們以為安全,以為既然大家都這樣說/那樣做,照著做就對了……但是如果你懷疑為什麼自己老是在原地打轉,撞上一樣的爛事,遇到一樣的爛人,待在一樣的爛環境,就是時候該好好想想那個「一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就像作者點出的:老是重複的這個點,很可能正是解決你人生困局的關鍵啊!不是人生困住你,是習慣的人生模式困住了你。
比如:「心想事成」,真的是好事嗎?「不吃回頭草」的馬,真的是好馬嗎?「對事不對人」,就是最好的處事原則?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還有,別人做了某事令我們痛苦,我們心心念念想報復,可是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別人是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真實的自己。也只有當我們去面對自我內在的真實,才有機會脫離習慣的迴圈,為自己想要的人生真正做出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