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0.01.27
你的孩子,是蘭花還是蒲公英?兒科醫師波依斯對孩子生命的全記錄
文/時報出版綠活線副主編 郭香君
從第一章「兩個孩子的故事」開始,我們便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進入其原生家庭,隨著童年往事的逐步回溯與探尋,進而了解為何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如此歧異的個性與人生發展,以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在「教養」這件事上又扮演著哪些重要的角色。
波依斯醫師從小生長在一個紛擾不斷、負能量充斥的家庭,雙親婚姻不睦。父親得同時兼顧研究所課業與在大學的行政工作,再加上得養活一家五口的經濟壓力、與另一半教養觀念的歧異,以及親人們過世、數度搬家等,生活裡接二連三的事件使他罹患嚴重的憂鬱症,且終其一生都沒有康復。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波依斯絲毫不受影響,他的一生卻朝向光亮、正向、繁榮的方向成長,成為醫生與學者,也擁有美滿幸福的婚姻。但他的妹妹瑪麗就沒這麼幸運了。她自幼即飽受罕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之苦,後來罹患厭食症、思覺失調症,又因意外懷孕生下一名具有自閉症等多重障礙的孩子,在五十三歲那年不幸因服用藥物過量過世。
這兩個孩子一光明一黑暗、一天堂一地獄、一順遂一悲劇,形成明顯的對比。身為哥哥的波依斯對此深感遺憾(聰慧的瑪麗,是史丹佛學士與哈佛碩士,卻終生都在與精神狀況搏鬥)、自責(年輕時的他不知該如何幫助妹妹,只好選擇逃避,躲入課業與朋友的世界),進而疑惑地想挖掘命運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有些孩子跌跌撞撞,有些則順順遂遂?為什麼有人會生病英年早逝,而同齡的人卻能健康安享晚年?這是純屬運氣,或是有發展模式的脈絡,能預測人生是走向豐足抑或災難?
於是,他投入科學與醫學研究三十餘年,希望能尋得解惑的線索與釋疑的答案,並致力於探索兒童發展與兒科衛生這兩個領域,試圖找出形塑我們成年後樣貌以及影響我們人生的答案。
在書中,我們看到作者如何透過跨州、跨國、甚至是橫跨三十年的無數實驗與研究,還有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提出他足以撼動教養觀念的全新發現: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與敏感度,可以區分為「蒲公英」小孩(堅強、強韌、健康)與「蘭花」小孩(敏銳、易感、脆弱)兩種類型。蒲公英小孩適應能力強,幾乎在所有環境下都能生存、茁壯,有一種「飄到哪裡,就在哪裡開花」的無限能力,在面對巨大的環境挑戰時具有韌性,也很容易從挫折中恢復。
相較之下,蘭花型的孩子對身處的環境異常敏感,在逆境裡特別容易受傷,容易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害羞、悲傷,也較易出現身心疾病。這些「小蘭花」如果得不到照顧和支持時就會枯萎;但當接收到同情和關愛時,也能展現非凡的活力創意和成就。
顯而易見的,作者是蒲公英型的韌性兒童,妹妹瑪麗則是小蘭花,種在讓她難以綻放的家庭土壤裡。
蘭花小孩與蒲公英小孩這樣象徵性且恰如其分的動人比喻,讓我們自然聯想起在這幾年逐漸為人所熟知的「高敏感」特質。一如書中所說的:「脆弱其實是敏感性,其中蘊含能在正向、具支持性的環境裡,翻轉命運的能力。嬌弱的蘭花小孩,儘管經常在跌跌撞撞中掙扎,也能以超乎我們想性的方式,戰勝挑戰並蓬勃茁壯。」原來,所謂的「難搞」,是孩子自然且獨特的適應環境行為,易哭易鬧是對人情感的共鳴,堅持不受控是超越同齡的洞察。
在閱讀過數章具有可靠數據分析的諸多實驗結果與充滿溫度的個案研究中,讀者會先理解基因-環境交互作用會如何影響蘭花型人與蒲公英型人兩者間的差異,包括健康、成長發展情況以及教育成就等。直至展卷閱讀至本書的後半段,更赫然發現作者家族的故事也是影響瑪麗之所以陷入失落與疾病的關鍵因素。原來,世代間的創傷與衝突是會遺傳的!
波依斯的媽媽成長於情感壓抑的環境,不但對於女性的身份自我貶低,與自己的父親(也就是作者的外祖父)關係不睦,與家中的姊妹們及同儕也是處於相互競爭及敵視的狀態,而她的母親(作者的外祖母)對於孩子這樣爭強好勝、彼此爾虞我詐的現象似乎也樂見其成,因為她自己也是在充滿劍拔弩張的環境中長大。
因著對於人生的迷惘逐步加深,波依斯更清楚看見創傷與關心是如何在代間傳遞,一如基因從父母傳給子女、再傳給孫子女一樣。曾經受虐的孩子,長大後幾乎也都會虐待他們的小孩;祖父母對於暴力與壓迫的記憶,會重現在孫輩的脆弱性上。
就如同他的母親與妹妹瑪麗,是一對受傷的蘭花母女:母親對於任何一個新加入她人生軌道的女性,預設的反應就是敵視與不信任;妹妹則發覺自己身處在一個絕望的家庭環境中,得不到關愛。母女間彼此仇視,及至瑪麗青春期時越演越烈,終至她的人生以悲劇收場。
教養是會複製的,壞掉的大人會養育出受傷的小孩。但不只風險和傷害的負面特質,保護和善意也在傳承的範圍內。因此,為人父母者需要在孩子相對脆弱的童年時期,了解他們天生的氣質,找到最適合孩子的對待方式,讓陪伴、接納與了解,化為孩子成長的資源。
根據波依斯的研究,堅韌的「蒲公英」族群,與纖弱的「蘭花」族群,在所有人類中的佔比約為四:一,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二十的蘭花小孩,特別需要照護者的關愛。要特別說明的是,蘭花小孩並不是失敗的蒲公英小孩,也沒有人是絕對的蘭花或蒲公英類型,但每一個小孩,都需要大人的認可與保護。
而且,蘭花小孩並不全然脆弱,要大好或是大壞,端看陪伴照護他們的大人給他什麼樣的環境與教養方式。佔比百分之八十的蒲公英孩子,雖然在任何處境都因為易感性較弱而不太容易受到情境的干擾,但絕非百毒不侵,在強烈且長期的壓力環境下,蒲公英一樣會整株壞去。
波依斯不僅是醫師、科學家,更是以自身生命驗證學說理論的蒲公英小孩,也是家有小蘭花與小蒲公英的父親。讀者能從本書訴說一則則耐人尋味的生命故事裡,逐步深入蘭花小孩與蒲公英小孩的內心世界與命運樣貌。
也許你是家長,正為家裡各不相同的孩子費心盡力,想要一個有效的教養之道,卻因為體認到「沒有一體適用的萬用教養法」而感到失落。或許,你有個小孩,雖然直覺他是個出色且有潛力的孩子,但他在學校或生活裡卻備嘗艱苦。也或者,你是學校老師,想要摸索一套更好的方法,好理解你負責教導與管理的那一群不守規矩的孩子。
不論你面臨上述哪一種煩惱,本書都將能幫助大家理解個別孩子間的差異發展和成長情況,也提供每個孩子的最佳養育方式尤其是那些傳統養育方式裡被視為最大挑戰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