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0.02.10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存骨房》讓法醫人類學家用骨駭研究告訴你!
文/華人社會中推動「法醫人類學」大眾化第一人!─李衍蒨
「存骨房」(The Bone Room)──是專門儲存法醫人類學專業養成所需、極為重要的骨骸資料室,法醫人類學家如何從腐化甚至是已完全骨頭化的遺骨上,判別死者的身份、死亡前的生活狀態?即使肉身證據已消失、被深埋於六呎之下,曾經發生過的事,只要透過白骨,都逃不出他們的火眼金睛。
對大眾而言,法醫和骨骸鑑定或許只出現在社會案件、考古研究、推理小說或歷史懸案中,歐美更是盛行將類似題材製作為電影或電視節目且大受歡迎,相對來說由於文化差異華人世界鮮少出現此題材,李衍蒨可說是華人社會中推動「法醫人類學」大眾化第一人!
李衍蒨以自身豐富的法醫工作者背景,透過歷史與現代著名案件,深入淺出介紹各種法醫人類學知識,包括骨骸與DNA鑑定、屍體分解進程、重金屬中毒、身分比對、衣物風格分析等,走進她的《存骨房》,打開一個一個無名者的故事,從專業角度一步步解開謎團。找出真相,雖無法起死回生,但法醫人類學家能運用其專業成為家屬及死者的橋樑,能讓無名逝者的聲音被聽見,賦予骨頭應有的人性,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亦提供大眾從另一種角度的觀點理解生死世界。
如書中「鐵達尼號與鬼船:揭開水中腐化迷思」章節內容,以船難和媒體報導的鬼船事件為例,探討屍體在水裡如何會腐化到白骨的階段;從最基礎的一般屍體腐化的過程。有關屍體腐化的程序可嚴格的分為七個階段。這是一個非常概括的分法,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的分段方法。而這些特徵在屍體上出現的速度會按照四周的環境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死者膚色變白(pallor mortis/postmortem palness)
二.屍斑出現(livor mortis)
三.體溫下降(algor mortis)
四.屍體僵硬(rigor mortis)
五.內組織腐化(putrefaction)
六.屍體腐化 (decomposition)
七.骨頭化(skeletonization)
由於腐化速度多變,研究其受影響的變因可以幫助執法人員盡快斷定死者的死亡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從死者死亡的那一刻到屍體被發現的時間。而法醫一般會接手處理的為前五個階段,而法醫人類學家參與的主要是階段六及七。屍體腐化的多樣性一般都是於第五及第六個階段時發生變化。其多樣性及多變化往往令專業人士,例如執法單位、法醫師都有所卻步。屍體腐化(decomposition)主要由「自我消化」(autolysis / self-digestion)及「內組織腐化」(putrefaction)兩個過程組成。
屍體腐化速度的快慢取決於周遭空氣的溫度及氧氣度!如果在一個潮濕而溫度高的地方(視乎環境的組合),有不同的案例指出屍體可以於兩星期內完全變成骨頭,甚至有極端案例發生於極度潮濕的地方,使各類型的昆蟲有機會接觸屍體,屍體於三天內完全腐化成骨頭。在正常的情況,一般只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讓屍體腐化成依然帶著肌腱地半骨頭化狀態;約三至五年,屍體則可變成「乾淨」的一整副骨頭。假設一個人死後被棄屍於水中,屍體會先由頭至腳於十二小時內僵硬起來,並會於棄屍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再由腳到頭回軟。當屍體放在水裡,無疑是減低了昆蟲接觸屍體的機率,但水裡有著自己的生態系統,有自己的「屍體狩獵者」。
著名船難「鐵達尼號」事件中一千五百名罹難者,經過屍體搜索過程(body recovery)可能會給我們一些頭緒,第一艘搜索船The Mackay Bennett 搜到共三百零六具屍體,另外兩艘船則搜到共二十具屍體。而一個月後,一艘船約於沉船位置的三百二十一公里外,找到一艘小船載著另外三具屍體。如在電影中看到,某些居於下層船艙的乘客可能因為逃離不及而被困在船裡面。可是,沉船後,有大量的氧氣透過水流帶入,因此屍體依然會腐化。不過,因為都死於海洋裡,相信我們依然會陸續找到相關的一些物件甚至骨骸。就看看大海打算什麼時候會把鐵達尼號餘下的部分送到我們手裡。
得不到一個答案,未知生死是一份精神上的折磨。李衍蒨從到訪很多戰後、曾經出現種族滅絕、屠殺等地區的訪談中,引述多個大屠殺生還者及家屬的觀點,他們都認為得到答案是一個里程碑,代表可以開始悼念、哀悼自己的親人,努力走下去。即使,答案未能如意,但至少能把心中那空洞的一塊填滿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