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3.16

不只要告別自己的玻璃心,還要一起突破玻璃天花板

文/張雅涵(網路與書主編)
在此先坦白招認:其實我過去不太喜歡讀心理勵志書,雖然覺得有堅強的心智很重要,卻又很怕「被說教」,叫我要做這個要做那個的——而且那些原則我都懂啊!一直自認樂觀積極很 ok,沒想到還是遇上情緒卡關焦躁的時候。一日向前輩提到煩惱,她說:「噢,我前幾年編了一本《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裡面也提過這個部分??」我忍不住找來翻閱。沒想到這本書和我印象中的「說教書」不太一樣。

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以《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成為國際暢銷作家。她認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不是只分強與弱,而是有不同的強度,每個人都會有可以練習、增強的空間;雖然養成好習慣很重要,但阻礙人充分發揮實力的往往是壞習慣,如同健身後的暴飲暴食抹滅許多工夫。莫林就是靠提醒自己避免十三個壞習慣,走出至親接連過世的陰影。

莫林解說這些原則的特別之處,在於將問題拆細分成小點,一次一小片資訊地引導讀者反思。她在全書十三章中,以經手的心理治療個案為引子,帶領大家認識十三個壞習慣,一步步自我檢視、說明惡習的成因和壞處、提供讀者改善建議。在鋪展的過程中,除了主要個案以外,她還舉了許多名人、其他案主以及她自身與親友的故事為例;見她細細解析這些人的經歷與困擾,讀者也逐漸明白自己不是唯一心智脆弱的人,世上還有其他人──包括莫林自己──有同樣的煩心事、在與同樣習慣搏鬥,我們不是失敗者,我們只是和所有人一樣,還有變得更好的空間。這也是莫林亟欲向讀者強調的概念。瞭解了這一點,心中除了改造自己的期望外,還多了點溫暖。

出於這樣療癒的閱讀回憶,得知莫林又寫了《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令我不禁想一窺究竟,進而展開了這本書的編務。這是她再度依據心理治療實務經驗與研究基礎,為女性量身打造的指引。

莫林的心智強度論述引起眾多女性諮詢,她同時也在心理治療與日常生活中,注意到女性比男性更常與特定惡習搏鬥。我(的非專業意見)認為莫林在本書中點出的壞習慣,粗略能拆分為兩種心態:追求完美與自我懷疑。這兩條線相互拉扯糾葛,使得女性在自信與自卑之中來回擺盪,顛顛簸簸,有時不只自我阻礙,還會相互傷害。莫林將這樣的心態又分為十三個壞習慣,仔細梳理其中糾結:愛他人比較、過度執著完美、害怕顯露弱點、不願說出看法與委屈、慣於貶低他人、自我懷疑、想太多、迴避艱難挑戰、在意他人看法、不敢改變自我、怯於打破常規、時常怪罪自己、貶抑自身成就。

架構雖與前作相近,但這次她在個人層面之外,還帶讀者探討了更多社會整體的狀況。

習慣,是養出來的。不同的環境與成長歷程,養成每個人相異的習慣。細細探究,莫林明白性別刻板印象與文化壓力,依舊是當代新女性的束縛。這些壓力部分來自傳統社會(你知道嗎?我們的教育體制讓女孩在六七歲時就相信自己不比男生聰明),部分又出於大家對新時代女性不切實際的「女超人」想像(你是否也追蹤了那些事業有成、核心肌群強健又能當賢妻慈母的網美?)。壓力透過大眾媒體與網路不斷反覆強化、深入生活。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慣於遵從的常規,讓女性不自覺地畫地自限。我們一面硬撐衝刺,一面懷疑自己,在回應社會與親友、自我的期待下,反反覆覆身心俱疲。書中的壞習自我檢測清單,以及她點出的女性人生經驗,讓我一邊讀一邊默默在心底打了好幾個勾,有時為自己竟未曾留意這些細節訝異──原來我並不孤單啊。

莫林在書中對讀者傳達了這樣的訊息:你已經夠努力了,接下來不該繼續拚命,而是要的找出困擾的關鍵,捫心自問分析調整;你不是獨自承受著這些困擾,你可以向人求助,也有能力對人伸出援手。她期許能透過這本書達成女性賦權,陪伴女性逐步突破性別框架,探尋最美好強韌的自己,進而發揮漣漪效應,激勵他人更堅強,逐步改變社會。

透過宣揚這些理念,莫林像是建立了一個跨越全球的互助姐妹會──我們要一起告別自己的玻璃心,還要拉旁人一把,一起突破玻璃天花板。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