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4.27

從無數案例中,看見曾被「家」深深傷害的自己

文/俞聖柔(大好書屋主編)
數月前,島上的總統選舉、親子的世代差異造成許多家庭失和,甚至有父母一氣之下在農曆年前將孩子趕出家門??一時之間,人們紛紛說起自己的傷心故事──我們曾熟悉的家之模樣,是否其實是被美化過的假象?也許,每個家裡,都存在著難以直視的陳年瘡疤?

「根本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如果沒有你,媽媽就可以離婚,過著幸福的日子了!」
「你以為是誰把你養大的?」
「你以後就會知道,媽媽說的才是對的!」
「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我們辛辛苦苦拉拔你長大,難道你要丟下父母了嗎?」
??
這些來自親生父母的傷人怒吼、情緒勒索,以及遷怒、控制、差別待遇,其實都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上演。書中輪番敘述的案例故事,一層一層剝開許多「好父母」的表象與面具:

「我依照媽媽的意志去做事的傾向是很強烈的,根本無法違逆。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會流著淚、對我哭叫著:『我明明是為了妳好才說的,為什麼妳不懂呢?因為怕妳會發生什麼事,媽媽真的很擔心啊!』尤其在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爸爸離家出走與同公司的年輕女性一起生活,媽媽對我的束縛就更強烈了。 國中、高中時,與朋友之間相處正熱絡的時候,雖然很想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但我被命令只要一下課就要馬上回家。如果沒有聽話,像是跟朋友一起去購物中心逛一下街,喝了咖啡再回家的話,就會被責罵。媽媽罵完以後還會哭著說:『妳知道妳這樣做,會讓媽媽多痛苦嗎?對媽媽來說,妳就是全部啊!』
和媽媽兩人彼此相處的家庭生活中,如果她說『妳是我的全部』,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只能靜靜地順從她,彷彿無法呼吸般地、提心吊膽過日子。也因為如此,為了排解情緒而導致反覆地進食與催吐,無法停止。」

這位女性體重只剩下二十幾公斤,狀況甚至危及生命。入院時,母親叫分居中的丈夫來醫院,雙親兩人就在女兒的眼前對談。母親責備父親說:「就是因為你外遇,女兒才會變成這樣。我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到底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情?」父親則大聲反擊:「凡事都要照妳的意願去做,我根本無法呼吸!」

女兒一直擔憂地自省:「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呢?」但其實問題是出在無論什麼都要插嘴、總是想以自己的意思來控制一切的母親身上。這種過度保護、過度干涉而導致飲食障礙的情況,在精神科臨床是頗為常見的。
丈夫離家出走之後,可以控制的對象就只剩下女兒了。所以她對女兒的支配行為也變本加厲,然而這位母親卻毫無自覺。
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她更容易為了「我是如此為妳著想,為什麼妳就是無法照我的意思來做呢?」而對女兒生氣,說出讓女兒心中滿溢罪惡感的話語。
因為如此,女兒覺得自己的脖子被緊緊勒住般,被無法從母親的束縛中逃開的無力感與絕望感所糾纏??這些複雜的心情,交織而成暴飲暴食及催吐的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的父母──

「國中考試失敗時,媽媽對我說:『太沒面子了,我實在不想走在你旁邊。』」
「高中考試時沒有考上公立學校,只好去念私立學校,當時爸爸說:『我們家族大家都是念公立學校,你真是讓我覺得太丟臉了。』」
「媽媽說:『親戚問我妳的結婚對象是怎樣的人,MR實在是太丟臉了,讓我說不出口!』更過分的是,她還說:『花那麼多錢讓妳去念千金小姐念的學校,真是浪費!爸爸特地拜託朋友,讓妳進入大學醫院醫局當祕書,為的就是讓妳和醫生結婚,妳為什麼就是不懂呢?我們栽培妳,可不是為了讓妳嫁給那樣的人!』不管我說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也不認可我要結婚的事。爸媽都將『人』當作『品牌』經營,比別人更加在意社會觀感,單單以對方的職業當作結婚的判斷標準。」
許多母親是為了自我顯示欲或想被認可,所以要求孩子「這樣做比較好」;實際上,她只是在欺騙自己「這樣做都是為了孩子」。
而且,她們對於「孩子的幸福=母親的幸福」一事,完全深信不疑。對於十個月間在自己腹中養育孩子的母親而言,孩子就像是自己的分身,不難理解她們會覺得孩子的幸福=母親的幸福。然而,隨著孩子逐漸成長,孩子的幸福與母親的幸福,其實未必是一致的。

精神科醫師、作者片田珠美在本書中提供多年臨床案例,同時也告訴受傷的孩子們,如何面對那些有毒的愛,以及如何處理內心那份對父母痛恨又罪惡的矛盾感受,閱讀時不難發現讓人噙著眼淚、感同身受的經歷。家,理應是最甜蜜的地方,但對某些人來說,卻也是最可怕的地方。如果你也在書中找到曾經受傷的自己,理解本身的個性、情緒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可以幫助療癒、擁抱自己,而最終我們要藉著跟自己和解,為自己負責,並且因此活得更自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