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5.04
用細碎的日常敘述,描述國家強權、性與暴力
文/臺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鄭莛

安娜‧伯恩斯寫作經歷逾20年,期間出版過3本小說,但她並不是一位知名的暢銷作家,對許多讀者而言更是陌生。2002年她的處女作《沒骨氣》(暫譯,No Bones)雖入圍英國柑橘獎(Orange Prize)但卻沒有讓她因而成名。伯恩斯甚至一度因為經濟困難當過遊民,也曾靠著社會救助金與食物銀行度日。
伯恩斯出生於1962年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當時正值是北愛問題(The Troubles)發酵的時代。北愛問題發生於1968年到1998年,是長達30年的武裝暴力活動。在烽火連年的時代下成長,壓抑與暴力的社會氛圍,深深烙印在伯恩斯的記憶中,也進而影響了她看待世界的視角。
《牛奶工》這本小說的背景是未提及名稱的無名世界以及城市,但我們透過小說內的敘述——「海那邊的」、「我們這邊的」、「馬路那邊的」——很容易就能聯想到這與70年代的貝爾法斯特有高度的重疊,正是上述所提及的北愛爾蘭與英國因複雜的宗教問題及政治問題而產生的「北愛問題」。混亂、分裂、壓抑的社會、位高權重德高望重的「反叛者」、刻意無作為的沉默大眾。在這本書中,充滿了各種政治、性與暴力的隱喻。許多讀者或許會因不熟悉北愛問題而對《牛奶工》卻步,但伯恩斯在《衛報》(The Guardian)採訪中表示:
「雖然書中設定的城市很明顯是依據貝爾法斯特變形而來,但其實並非在描述70年代的貝爾法斯特。我寧願將它看作任何一個極權統治下的封閉社會。這本小說是在敘述一個在處在極端壓力下,長期將暴力視為常態的社會。」
《牛奶工》這本小說,最吸引人之處是它實驗性的寫法,整部小說的角色、城市沒有名字(如瑪麗、傑夫這種),伯恩斯改用「名詞」、「代號」替這些角色命名——牛奶工(Milkman)便是小說中關鍵的角色之一。其他角色如「原子男孩」、「藥片女孩」、「最久的朋友」、「廚子」……等,伯恩斯希望能夠挑戰讀者的閱讀感受,大膽地採用了這樣的寫作手法。她也在布克獎的訪談中表示:「這本書不願意接受任何命名。」除此之外,她更混雜了幾乎沒有句讀、破碎的意識流與人物轉換寫作方式,夾雜愛爾蘭式的日常語言,跳脫傳統的寫作方式與思維,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經驗。
布克獎評委也給予這本書高度的讚譽:「在階級、種族、性別、以及性暴力的交叉點上,本書以貝克特式的幽默,論述壓迫與權勢,透過一個少女的思緒完整且新穎地呈現北愛爾蘭的抗爭時期。本書極具實驗性,有時候在一個句子中可以從大眾生活的場面進入內心的親密場景,令人震驚。」
※作者照片攝影by Eleni Stefan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