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5.11
女人的身體是女人的
文/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小連
台灣和許多國家都正在面臨少子化的威脅,政策面各項鼓勵生產的優惠政策五花八門,民間則甚至接連發起所謂「懷孕滿8週禁墮胎」、「人工流產前應有6天思考 」等公投提案,引來爭議,不過所有不足與紛擾的討論,鮮少像這本新書《我不是孵蛋器——憤而提筆的懷孕日記》來得直指問題核心:女人的身體是女人的,發生在女性身上的事,為什麼他人可以主張?
作者宋赫娜說,不管懷孕、生產,整個社會甚至國家真正看待、在意的焦點其實是孕婦肚子裡孩子,這期間女人的身心都只為這個新生命準備,儼然「孵蛋器」這樣的工具罷了,而無論學校教育或相關資訊,提供懷孕、生產女性自身的知識也微乎其微,不僅無法提供當事人充分了解、做出抉擇,一般大眾也因無從理解其中辛苦,甚至做出、說出充滿歧視和偏見的回應或語言。
「懷孕就是這樣啊,不舒服也要忍耐啊」、「你媽媽當初更辛苦」、「孕婦又怎樣,為什麼要讓座」、「動不動就請假,工作誰來做」、「就是要痛,才顯出母親的偉大」……這些悠悠之口不乏至親、好友、同事,以及專業的醫護人員,更令作者宋赫娜驚訝的是,為何人們的無知可以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反而是無辜的當事人必須負起說明、解釋的責任?宋赫娜憤怒的提筆了,這本日記記錄了一位孕婦必須經歷什麼面對什麼的事實,除了為自己,更要為韓國女性、孕婦未竟的身體自主權奮鬥。
編輯《我不是孵蛋器——憤而提筆的懷孕日記》的過程,彷彿自己也和作者一樣一天一天、一周一周,懷胎了十月,很多時候也跟著她快受不了了,冷不防才過了三個月、四個月,還有遙遙長路??宋赫娜當下的生理和心理,幾乎全景的呈現了一個孕婦所面對的狀況,讓人如臨其境,不斷深呼吸。當然,相較之下,許多的情境在台灣社會,孕婦似乎受尊重多了,不過對懷孕這件事還是不認為女性自己做得了主,女性的身體自主權還是得服膺社會的「期待」,當真我們不需和宋赫娜一樣奮鬥嗎?
作者宋赫娜說,不管懷孕、生產,整個社會甚至國家真正看待、在意的焦點其實是孕婦肚子裡孩子,這期間女人的身心都只為這個新生命準備,儼然「孵蛋器」這樣的工具罷了,而無論學校教育或相關資訊,提供懷孕、生產女性自身的知識也微乎其微,不僅無法提供當事人充分了解、做出抉擇,一般大眾也因無從理解其中辛苦,甚至做出、說出充滿歧視和偏見的回應或語言。
「懷孕就是這樣啊,不舒服也要忍耐啊」、「你媽媽當初更辛苦」、「孕婦又怎樣,為什麼要讓座」、「動不動就請假,工作誰來做」、「就是要痛,才顯出母親的偉大」……這些悠悠之口不乏至親、好友、同事,以及專業的醫護人員,更令作者宋赫娜驚訝的是,為何人們的無知可以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反而是無辜的當事人必須負起說明、解釋的責任?宋赫娜憤怒的提筆了,這本日記記錄了一位孕婦必須經歷什麼面對什麼的事實,除了為自己,更要為韓國女性、孕婦未竟的身體自主權奮鬥。
編輯《我不是孵蛋器——憤而提筆的懷孕日記》的過程,彷彿自己也和作者一樣一天一天、一周一周,懷胎了十月,很多時候也跟著她快受不了了,冷不防才過了三個月、四個月,還有遙遙長路??宋赫娜當下的生理和心理,幾乎全景的呈現了一個孕婦所面對的狀況,讓人如臨其境,不斷深呼吸。當然,相較之下,許多的情境在台灣社會,孕婦似乎受尊重多了,不過對懷孕這件事還是不認為女性自己做得了主,女性的身體自主權還是得服膺社會的「期待」,當真我們不需和宋赫娜一樣奮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