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5.18

讓人驚嘆連連、宛如成長勵志片的《尋找異鄉人》

文/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林盈志
我非常喜歡澳洲導演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電影背景是位在美國新英格蘭的私立男校,校風嚴格保守,羅賓.威廉斯飾演的老師以突破刻板老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領略文學的美好,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感觸力。不過電影雖然感人至深,卻不是讓人開心的電影,因為春風化雨不久便被撲滅,學生被激發的對生命對藝術的感觸力,立刻被家長和校方打壓,訓以藝術不能當飯吃,嚴厲要求要「回歸正途」當醫生或律師。電影最後悲劇發生,創新的老師變成替罪羊。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在台灣也屢見不鮮,但幸好在卡繆身上剛好相反,原本可能悲苦的劇情變成勵志片:他有一群鼓舞他閱讀思考創作的師長和朋友,讓一個從貧民區長大的孩子,可以透過閱讀和創作思考自己是什麼人、面對的世界是什麼景況,透過創作影響世人,成為一代大家。

《尋找異鄉人》的作者是耶魯大學的法文教授艾莉絲.卡普蘭,她擅長利用檔案資料重寫文學史,這本書是她好奇卡繆如何在種種不利條件之下(出身貧困家庭、母親是半文盲、家裡也沒有閱讀風氣、在遠離法國文化中心巴黎的北非殖民地長大),卻能夠在出版第一本小說便創造了經典,進而成為存在主義文學的明星。《尋找異鄉人》透過各種細微的資料,在已經有許多關於卡繆傳記和作品的討論書籍中另闢蹊徑,把青年卡繆的經歷和一本小說的創作歷程糅合成為一本精彩動人的成長故事。

德語文化圈在啟蒙主義時期誕生了一種稱作Bildungsroman的文類,由德文的教育與小說兩個字詞組成,指的是現在我們常稱為成長小說或教養小說的作品類型。此文類奠基早期經典作品有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學徒歲月》,十九世紀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爾柯特的《小婦人》,或近代一點的赫塞《徬徨少年時》。這類作品通常描述主角經歷一段變化發展,以及與周遭人物間或環境的互動,最後蛻變成跟故事開始時不一樣的人。啟蒙時代會發展出這樣的文類,是這時期起開始注重知識與教育對人類啟蒙的重要性(以往一般人只重視職業訓練相關的學習),著重在人可以透過(自我)學習而變化的,實現人的自我超越。

談到人的超越,會聯想到尼采提倡的「超人」(Ubermensch)。尼采所指的是超越自我的人,並非漫畫或電影上Superman那種超越體能力量的超級英雄,而是內在精神上自我超越,特別是指人對抗虛無、墮落、妥協的超越精神。對尼采學說多所承襲的卡繆,他在《反抗者》中所提出來的論點,就是針對超人精神的具體實踐,不只是形而上的概念超越,放在人類體存在上要怎麼對虛無、墮落,與妥協說不,然後加以反抗,做出了論證。

我試圖將《尋找異鄉人》裡追索的卡繆放到這個「啟蒙到超越」的脈絡裡,用這個角度來看再現卡繆如何創作出《異鄉人》這本經典小說的過程,感覺也就充滿了成長小說的意味——一個從未出版過小說的二十來歲新手作家,如何在少作慘遭批評挫折後,在被法西斯政權圍困的過程中,寫作有了突破,第一次出版小說作品就被重要的現代文學出版社接受出版,並進一步變成影響文學史的重要經典作品。

這樣的故事,如果只當作成功經歷來看,未免可惜。作者卡普蘭厲害的地方,是她對卡繆第一本小說如何「成功」充滿好奇,卻從卡繆的「失敗」寫起。《尋找異鄉人》的第一個場景是卡繆把自己過往的書信燒掉,也代表著把他自己過往與友人、情人、政治抵抗夥伴的紀錄都銷毀,像是對自己過往的一切劃個界線,不想再用過往的方式寫作,對以前的筆法不再留戀,想要創造一個不是那麼直覺式的創作世界,到後來終於用了截然不同的語調,寫就一個和他自己截然相反的小說主角。

上述一句話帶過的歷程,卻是《尋找異鄉人》作者卡普蘭翻遍各種與卡繆的相關資料,除了卡繆自己寫的各種作品、筆記,還有他的友人出版的跟卡繆互相往來的信件集,卡繆當記者時寫過的報導,當地下反抗(納粹)報紙編輯時寫過的社論,不同作家對卡繆作品的評論,同時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二戰時期的政治狀況文獻(特別是法國還有與納粹德國通敵協作的政府機關),政府檔案資料,文學檔案資料,還有出版社的檔案資料(關於戰爭時期怎樣收到原稿而如何開會討論要不要出版等過程),甚至是美國FBI的調查報告(因為卡繆到美國訪問演講,冷戰時期FBI對於曾參加過共產黨的人士特別敏感),真的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但作者卻很有節制地使用資料,而且把資料轉化成故事,不炫學,不亂掉書袋,一直把持敘事核心緊追著卡繆的腳步,很自然且有必要地使用資料,使其所述的故事達到她自己說的:「我的記述方法近似小說作家所說的『貼近的第三人稱敘述』:我一個月一個月地緊跟著卡繆,就像從他肩膀由上而下注視著他,從『他本人』,而不是我自己的觀點來講述這部小說的誕生故事。」

《尋找異鄉人》還「揪感心」地把後殖民論述興起後,討論《異鄉人》時不免提到的被害阿拉伯人景況一字不提的批評,也做了令人驚奇的調查。看到這一端時,我只能說I服了You。這段驚奇之旅不僅僅只到書的尾聲,還延續到最後。通常非小說書籍末尾都會有「致謝」章節,描述在書寫過程受到哪些人或單位的協助,在此表示感謝。一般致謝章節都寫得客套有禮,謝謝誰幫忙提供資料、看稿子、費心陪伴等等,但《尋找異鄉人》的致謝章節卻彷彿是作者把她的資料搜集與創作歷程大公開,她所感謝的「足跡」就暗示了她是如何逐步把整本書架構出來的,幾乎就是整本書的資料收集與創作方法提要。卡普蘭為讀者展現了卡繆的創作歷程之餘,也展現了自己的創作經過;是卡繆的成長過程,也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閱讀、熱愛卡繆作品的作者自己的成長足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