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0.05.25
當嬰兒潮變成了阿公阿嬤潮──寫給有點老又不太老的我們
文/小野

1畫樹的男人
有天清晨,我們去運動,順便逛了一下位於杭州路上的南門市場中繼站。遠遠的看到有個男士坐在一棵樹前面寫生。從背影看起來,這個男人有點老又不太老,他身邊放了些剛剛買的水果和蔬菜。我在猜:他一大早去送孫女上學,順便買些她們愛吃的菜,然後就坐在樹前面寫生。我已經猜到他是誰了,他是台北風景的一部分,一位退休的工程師、畫家蔡全茂,還有另外一個更多人知道的身分──名作家廖玉蕙的先生。
2關於我們這個世代
他們這對當年因為相親而結為夫妻的組合,真的是文壇少有的絕配,一個沉默如山,一個翻騰如海,山有山的雄偉堅定,海有海的波濤洶湧,如今,有了和許多嬰兒潮的人同樣的命運:被時代的巨輪推向人生的另一端,成為了阿公、阿嬤。這是一個不可逆的人生。
這個世代的確是存在於我們社會上很強悍又很麻煩的一群人,其實何止是一群人 簡直就是占了人口比例最多的那個年齡層。我們的兄弟姊妹隨便數數都有五到十二、可以直接組一個籃球隊的那個驚人數目。由於貧窮匱乏,和不斷變化的時代使他們能夠接受嚴苛考驗和磨練、懂得把握機會、拚命工作,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和忍受挫敗的能力,成為一個又一個像工具般很「有用」的人。
由於社會脫離了戰爭,得以快速發展經濟,給予我們能夠安身立命,甚至輕易獲得名利的大好時機。在某方面他們很快超越了上一代,甚至讓下一代也望塵莫及。我們往往忘記其實這只是時代造成的,為此,我們甚至會得意忘形地向下一代炫耀自己的「成功」,要求他們遵循我們的道路。
但是請務必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是最缺乏藝術、文學、音樂涵養的一代,也是最缺乏美感的一代。這其實和我們的時代和強調升學考試的教育體制有關。印象中我們的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都拿出來上那些和升學考試有關的數學和理化和英文,這樣的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到了下一代有點改善,當然改善後的下一代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們的孫子孫女),對於教養觀念也有了更自然的改變,他們開始重視孩子在文化藝術上的品味。
3如海般壯闊的女人
我一直強調「我們」,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差別在於有沒有認知到自己的「危險」,有沒有自我覺醒。記得在送兒子出國讀書時,我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你走遠一點吧,這是我能夠給你最好的禮物,離開我越遠越好,你能成為你自己。」這就是我的自覺,我洞穿了自己腦袋裡的餘毒,我會花一輩子的時間和這些「餘毒」對抗,過去我寫的親子散文其實是我一系列的「懺悔錄」,從孩子的成長回看自己成長的陰影。
廖玉蕙和我算是住在不遠的鄰居,在同一個世代中,不管是養兒育女,或是含飴弄孫,都略略走在我們前面,因為她寫的場景都是我最熟悉的,遇到的教育和教養課題也和我們的差不多,所以她當年一系列幽默的親子散文,也很自然的成為我的標竿。
她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幽默感,不管是聊天、演講或是寫作(不包括嚴肅的學術論文)。嘲諷別人叫刻薄,嘲笑自己叫幽默,廖玉蕙習慣嘲笑自己,她的幽默來自原來的個性和她對於世事的洞察力和包容力。有她在的地方,就有笑聲,所以朋友們都喜歡和她混在一起。當她有了兩個孫女後,對於教養有了更新、更深的領悟,從重視美學、文學、藝術的角度陪伴兩個個性不同的小孫女們成長。
我想有一個會畫樹的阿公和一個會帶領她們享受文學、藝術、音樂的阿嬤的孩子,未來也一定會是一個懂得美、享受藝術,追求一個更豐盛的人生的大人吧?
我模仿這本書的風格,也加上一段愛心提醒和延伸思考:
戰後嬰兒潮世代不要犯的錯誤
一、輕易灌輸自己的成見和偏見,包括政治傾向、人權、人生價值和哲學。常常隨口說說連自己都不太確定的「大道理」。偏偏大道理往往才是天大的謊言,所以請不要對孩子說謊。
二、過度的生活照顧和給予生活規範,降低了孩子們自主生活和判斷的能力。
三、為了取悅、討好孩子,經常購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往往已經多到連孩子都不記得這些東西了。漸漸他們習慣了這樣的模式,認為是有求必應是一種「理所當然」。少了飢餓和渴望的感覺,孩子的生命驅動力會逐漸減弱。
四、因為自己擁有某方面的專業能力,例如科學、藝術等,迫不及待的要傳給孩子,強迫性的學習,會造成孩子的障礙和難度,反而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結論
孩子的學習往往是潛移默化的,模仿大人的,好奇自然的。把自己活得很好很健康才是重要的。
對待孩子「太用力」的結果,往往會有反效果和反挫力。
給予他們安全感、陪伴和愛,他們自然會感受到的,因為孩子們非常敏感敏銳。其他的事情,就留給父母親吧。
有阿公阿媽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天下的阿公阿媽互相勉勵,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世界,留給下一代,也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