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8.31
                            避開無聊是一生的使命──淺談安卡森
文/寶瓶文化編輯小九
                        
                            
                            某天,負責版權事宜的同事興奮地跑來跟我說,天,這作者真夠酷的!外國捎來的合約上,居然特別載明只能用一行字來介紹她。
那行字是這樣的:安.卡森於加拿大出生。以教授古希臘語文營生。
(Anne Carson was born in Canada and teaches ancient Greek for a living.)
嗯,的確很有個性!
台灣讀者對這位低調的詩人大概不甚熟悉,但其實安.卡森可是大有來頭──不僅多年來在國際文壇備受肯定,在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中,她還是得獎呼聲最高的一位。彼時博彩公司公布的賠率名單中,安.卡森榮登第一,贏過每年都要被召喚一次的村上老伯,記者連新聞稿都預先寫好了,直到最後獎項確定頒給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才緊急抽換……
《淺談》是安.卡森的第一本詩集。這本由46首散文詩組成的集子,從藝術談及生活,自平常物事寫至抽象概念,乍看是腦內隨筆,短小易讀,實則包含廣而深入的典故意涵。例如,〈淺談安眠石〉,寫的是被埋沒一生的雕塑藝術家卡蜜兒,在經歷與羅丹的一段師生戀後陷入瘋狂,因而被送入精神病院的光景;〈淺談戴門醫生的解剖課〉描述的是畫家林布蘭同名作品背後的真實故事……可以說,《淺談》是本安.卡森出給現代文青的測驗卷,是不是真文青不需等潮水退去,讀讀這本集子便能看出端倪。
安.卡森曾說,作品是思考的產物,「唯其無法掌握,人才會繼續思考。」出生於加拿大的她,文字不僅給人一種北國的凜冽感,冷靜而疏離,也確實有股誘人的神祕感。在詩人譯者陳育虹的詮釋下,《淺談》裡的每首詩都像一口深不見底的井,讓人很想知道底下藏著什麼,恨不得一頭栽進去探個究竟。
在這個萬事講求效率/效能的年代,連閱讀、觀影都渴求有個明確的交代,漸漸我們失去了抽絲剝繭的能力,沒了咀嚼玩味的腦內肌力。如果你也正為此感到百無聊賴,此刻你需要的正是安.卡森,由她那稱之為當代藝術品都不為過的詩作領你沉靜觀看、細細拆解,享受文字的工藝,浸淫於思考引發的快意。
                    那行字是這樣的:安.卡森於加拿大出生。以教授古希臘語文營生。
(Anne Carson was born in Canada and teaches ancient Greek for a living.)
嗯,的確很有個性!
台灣讀者對這位低調的詩人大概不甚熟悉,但其實安.卡森可是大有來頭──不僅多年來在國際文壇備受肯定,在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中,她還是得獎呼聲最高的一位。彼時博彩公司公布的賠率名單中,安.卡森榮登第一,贏過每年都要被召喚一次的村上老伯,記者連新聞稿都預先寫好了,直到最後獎項確定頒給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才緊急抽換……
《淺談》是安.卡森的第一本詩集。這本由46首散文詩組成的集子,從藝術談及生活,自平常物事寫至抽象概念,乍看是腦內隨筆,短小易讀,實則包含廣而深入的典故意涵。例如,〈淺談安眠石〉,寫的是被埋沒一生的雕塑藝術家卡蜜兒,在經歷與羅丹的一段師生戀後陷入瘋狂,因而被送入精神病院的光景;〈淺談戴門醫生的解剖課〉描述的是畫家林布蘭同名作品背後的真實故事……可以說,《淺談》是本安.卡森出給現代文青的測驗卷,是不是真文青不需等潮水退去,讀讀這本集子便能看出端倪。
安.卡森曾說,作品是思考的產物,「唯其無法掌握,人才會繼續思考。」出生於加拿大的她,文字不僅給人一種北國的凜冽感,冷靜而疏離,也確實有股誘人的神祕感。在詩人譯者陳育虹的詮釋下,《淺談》裡的每首詩都像一口深不見底的井,讓人很想知道底下藏著什麼,恨不得一頭栽進去探個究竟。
在這個萬事講求效率/效能的年代,連閱讀、觀影都渴求有個明確的交代,漸漸我們失去了抽絲剝繭的能力,沒了咀嚼玩味的腦內肌力。如果你也正為此感到百無聊賴,此刻你需要的正是安.卡森,由她那稱之為當代藝術品都不為過的詩作領你沉靜觀看、細細拆解,享受文字的工藝,浸淫於思考引發的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