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09.28
所以你成為理想的大人了嗎?
文/今周刊副總編輯鍾宜君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比起父母上一輩,我們的偽少女時代過得又長又久,不想長大或無法長大,有時候和時代的變化有關,上一輩往往20多歲就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但從1980到2000後,這些以往看似堅固人生進程如今都往後延了,於是人生的不確定感也無限延長。
這正是《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關注的面向,書的文體類似心理學的科普散文,內容則是寫給整個晚熟世代的情書,講愛情、講情緒、講自我成長、也談原生家庭。凡事皆有因果,如果能搞清楚自己的困境來源,人生總是能好過一點,並非搞清楚了,就能考試都考100分,天天都沒煩惱,而是搞清楚了,比較容易從亂麻似的生活裡找到活路。
開篇從愛情講起,談愛情是否可以被管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是可以的,過了短暫的迷戀之後,愛情逐漸成為「意志行動」,也就是你要知道世上沒有命中註定,不要迷信「對的人」就能一切美滿,關係的品質需要的是持續經營和付出的,從小被「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洗腦的少女們真的是要醒醒。
而其中又有三個章節打中我,如何拯救在感情中患有恐慌症,一有問題就想分手,一通電話沒接,就忍不住有20個電話追蹤的不安少女,如何破解「要求─退縮」模式,改善暴怒的太太和沉默的先生溝通死局。
又像是「不是你很糟,是情緒很糟」,很多人會抱持著樂觀積極才值得被接納,事實上樂觀和悲觀都只是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採取的方式,沒有好壞之分。悲傷和憤怒都有其必要性,都是讓你順利活下去的重要情緒。
還有談原生家庭,對於努力化解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又要擔心自己的教養是不是出了錯的心累父母,其實孩子的天生氣質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而事實上,沒有一種家庭是不會對孩子帶來挑戰的。
所以,已經是大人的你也可以想想,真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畢竟你已經長大了,是有能力鬆動那個結構的,還是因為私心覺得父母有更多的責任,於是固守既有的模式,無法動彈。
長大了會不會變好,沒有人知道,但我猜大人就是這樣吧!在生活裡堅持什麼,妥協什麼,認清自我的局限,然後在人生的夾縫中,想辦法活得比較自在一點吧。
這正是《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關注的面向,書的文體類似心理學的科普散文,內容則是寫給整個晚熟世代的情書,講愛情、講情緒、講自我成長、也談原生家庭。凡事皆有因果,如果能搞清楚自己的困境來源,人生總是能好過一點,並非搞清楚了,就能考試都考100分,天天都沒煩惱,而是搞清楚了,比較容易從亂麻似的生活裡找到活路。
開篇從愛情講起,談愛情是否可以被管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是可以的,過了短暫的迷戀之後,愛情逐漸成為「意志行動」,也就是你要知道世上沒有命中註定,不要迷信「對的人」就能一切美滿,關係的品質需要的是持續經營和付出的,從小被「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洗腦的少女們真的是要醒醒。
而其中又有三個章節打中我,如何拯救在感情中患有恐慌症,一有問題就想分手,一通電話沒接,就忍不住有20個電話追蹤的不安少女,如何破解「要求─退縮」模式,改善暴怒的太太和沉默的先生溝通死局。
又像是「不是你很糟,是情緒很糟」,很多人會抱持著樂觀積極才值得被接納,事實上樂觀和悲觀都只是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採取的方式,沒有好壞之分。悲傷和憤怒都有其必要性,都是讓你順利活下去的重要情緒。
還有談原生家庭,對於努力化解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又要擔心自己的教養是不是出了錯的心累父母,其實孩子的天生氣質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相互影響的,而事實上,沒有一種家庭是不會對孩子帶來挑戰的。
所以,已經是大人的你也可以想想,真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畢竟你已經長大了,是有能力鬆動那個結構的,還是因為私心覺得父母有更多的責任,於是固守既有的模式,無法動彈。
長大了會不會變好,沒有人知道,但我猜大人就是這樣吧!在生活裡堅持什麼,妥協什麼,認清自我的局限,然後在人生的夾縫中,想辦法活得比較自在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