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11.23
一款促進溝通與交流的人生體驗桌遊
文/方智出版編輯
一開始,版權代理公司向我們推薦《救救李智慧》這套風靡韓國的桌遊時,我們就很感興趣,覺得有話題性,但也難免疑惑:這在臺灣會不會有文化差異?臺灣社會有像韓國那麼仇女嗎?
後來我們自我反省,身處出版這個以女性占多數的行業,我們或許比較感受不到性別歧視問題(至少在敝公司感覺不到),但如果讓數據說話:根據勞動部統計,職場性別歧視的申訴案,女性申訴者約占八~九成,主要為性騷擾;懷孕歧視在許多縣市仍是性平申訴案中的大宗;孩子三歲前思考是否申請留職停薪的育嬰假時,七成以上都是女性申請;女性做家事與照顧子女時間超過丈夫三倍以上,已婚或有伴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為3.81小時,男性則僅1.13小時。
假如覺得數據太硬邦邦,那去「靠北婆家」「靠北老公」或批踢踢版上,你會發現有許多奇葩公婆、老公、大姑、小姑,看到一堆比鬼故事還可怕的性別不平等故事。
而《救救李智慧》這套沉浸式角色扮演桌遊要我們體驗的,就是這些在臺灣也無處不在的性平問題、家庭分工不均、家庭暴力、性騷擾。
一拿到還處於打樣階段的桌遊樣品,同事們便迫不及待地分批試玩了好幾遍。一名玩家扮演李智慧,其他玩家隨機抽取角色牌,成為李智慧的親友,並負責守護李智慧的某個屬性(屬性共有五種:社會性、順應度、自尊感、感受性、壓力)。如果其中一個屬性的分數變為0,或者壓力值達到100,李智慧的人生就結束了,Game over。
原本的設定是扮演李智慧親友的玩家必須針對李智慧碰到的狀況(亦即抽到的情境牌)討論,並從答案選項中做出選擇,而每個玩家必須想辦法引導答案的選擇,使自己負責的屬性值不被扣分。結果,大家可能一開始還沒熟悉遊戲規則,每個玩家都是跟隨「自己」面對狀況時的真實感受去選答案,追求一個「爽」字,忘了自己扮演的是爸爸,要負責守護智慧的社會性/順應度;或是扮演媽媽,負責守護智慧的自尊感/感受性。
像這樣怎麼痛快解氣怎麼選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李智慧自尊感破表,卻因為太「爭強好勝」,總是只按自己的意願做事,結果無法適應社會規則而亡……
這個遊戲有個很有意思的設定:為李智慧做出決定的是她以外的幾名玩家,而這些「親友」玩家替李智慧做出決定後產生的各屬性值變化(也就是分數),只有李智慧本人知道,其他玩家全不知情,只能小心翼翼地做選擇,並祈禱這一次的選擇不會逼死智慧。而玩家真正代入所扮演的角色之後,可能會有一種無奈的感覺。例如,即使李智慧的媽媽很能理解女兒的處境,想要努力守護智慧的自尊感,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抗希望女兒順從的不講理丈夫?假設李智慧的弟弟思想先進,願意在長輩重男輕女時為姊姊說話,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讓李智慧不致壓力破表?
所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漸漸體會到,這真的不是一款追求分數的遊戲,而是一套人生體驗桌遊。藉由針對每個情境討論的過程,玩家明白自己其實並非拯救者,而是在這個厭女社會中真實活著的角色,一句話、一個決定、一個嘲笑,都會影響李智慧的未來。
玩著玩著,我們也發現這不再只是針對女性的遊戲,裡面出現的一些家庭矛盾是夫妻雙方都要面對的(例如婆媳問題、兒女教育問題),而老年時期的孤獨也不分性別,只要是玩遊戲的人都能體會到那種生活的無奈。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希望凝聚對未來共識的男女朋友或夫妻真的很適合一起玩這個遊戲。
除此之外,如果你關心性別平等議題,這款遊戲會讓你切身感受一個女人的一生要經歷多少歧視和壓力,以及,我們要如何共同打造一個讓所有性別享受同等權利的環境。
如果你是希望與孩子共度優質時光的父母,那麼這款議題型桌遊不僅提供你與孩子深入討論問題的機會,還可讓孩子透過遊戲培養平等意識與同理心。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希望提高學生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度,這款桌遊會是激發辯論很好的媒介。
如果你對桌遊有興趣,或許你會想知道社會議題如何透過遊戲表達。
就如同遊戲設計師權修仁說的,這款遊戲可能並不能改變多大的現實,但如果可以讓某些人明白自己的行為也許在不經意間讓別人難受了,也就足夠了。
後來我們自我反省,身處出版這個以女性占多數的行業,我們或許比較感受不到性別歧視問題(至少在敝公司感覺不到),但如果讓數據說話:根據勞動部統計,職場性別歧視的申訴案,女性申訴者約占八~九成,主要為性騷擾;懷孕歧視在許多縣市仍是性平申訴案中的大宗;孩子三歲前思考是否申請留職停薪的育嬰假時,七成以上都是女性申請;女性做家事與照顧子女時間超過丈夫三倍以上,已婚或有伴侶的女性平均每日無酬照顧時間為3.81小時,男性則僅1.13小時。
假如覺得數據太硬邦邦,那去「靠北婆家」「靠北老公」或批踢踢版上,你會發現有許多奇葩公婆、老公、大姑、小姑,看到一堆比鬼故事還可怕的性別不平等故事。
而《救救李智慧》這套沉浸式角色扮演桌遊要我們體驗的,就是這些在臺灣也無處不在的性平問題、家庭分工不均、家庭暴力、性騷擾。
一拿到還處於打樣階段的桌遊樣品,同事們便迫不及待地分批試玩了好幾遍。一名玩家扮演李智慧,其他玩家隨機抽取角色牌,成為李智慧的親友,並負責守護李智慧的某個屬性(屬性共有五種:社會性、順應度、自尊感、感受性、壓力)。如果其中一個屬性的分數變為0,或者壓力值達到100,李智慧的人生就結束了,Game over。
原本的設定是扮演李智慧親友的玩家必須針對李智慧碰到的狀況(亦即抽到的情境牌)討論,並從答案選項中做出選擇,而每個玩家必須想辦法引導答案的選擇,使自己負責的屬性值不被扣分。結果,大家可能一開始還沒熟悉遊戲規則,每個玩家都是跟隨「自己」面對狀況時的真實感受去選答案,追求一個「爽」字,忘了自己扮演的是爸爸,要負責守護智慧的社會性/順應度;或是扮演媽媽,負責守護智慧的自尊感/感受性。
像這樣怎麼痛快解氣怎麼選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李智慧自尊感破表,卻因為太「爭強好勝」,總是只按自己的意願做事,結果無法適應社會規則而亡……
這個遊戲有個很有意思的設定:為李智慧做出決定的是她以外的幾名玩家,而這些「親友」玩家替李智慧做出決定後產生的各屬性值變化(也就是分數),只有李智慧本人知道,其他玩家全不知情,只能小心翼翼地做選擇,並祈禱這一次的選擇不會逼死智慧。而玩家真正代入所扮演的角色之後,可能會有一種無奈的感覺。例如,即使李智慧的媽媽很能理解女兒的處境,想要努力守護智慧的自尊感,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抗希望女兒順從的不講理丈夫?假設李智慧的弟弟思想先進,願意在長輩重男輕女時為姊姊說話,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讓李智慧不致壓力破表?
所以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漸漸體會到,這真的不是一款追求分數的遊戲,而是一套人生體驗桌遊。藉由針對每個情境討論的過程,玩家明白自己其實並非拯救者,而是在這個厭女社會中真實活著的角色,一句話、一個決定、一個嘲笑,都會影響李智慧的未來。
玩著玩著,我們也發現這不再只是針對女性的遊戲,裡面出現的一些家庭矛盾是夫妻雙方都要面對的(例如婆媳問題、兒女教育問題),而老年時期的孤獨也不分性別,只要是玩遊戲的人都能體會到那種生活的無奈。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希望凝聚對未來共識的男女朋友或夫妻真的很適合一起玩這個遊戲。
除此之外,如果你關心性別平等議題,這款遊戲會讓你切身感受一個女人的一生要經歷多少歧視和壓力,以及,我們要如何共同打造一個讓所有性別享受同等權利的環境。
如果你是希望與孩子共度優質時光的父母,那麼這款議題型桌遊不僅提供你與孩子深入討論問題的機會,還可讓孩子透過遊戲培養平等意識與同理心。
如果你是學校老師,希望提高學生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度,這款桌遊會是激發辯論很好的媒介。
如果你對桌遊有興趣,或許你會想知道社會議題如何透過遊戲表達。
就如同遊戲設計師權修仁說的,這款遊戲可能並不能改變多大的現實,但如果可以讓某些人明白自己的行為也許在不經意間讓別人難受了,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