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01.11

孩子越焦慮,越需要你來安定陪伴

文/寶瓶文化編輯 丁慧瑋
關於孩子的焦慮,容我先從自家實例聊起。

女兒兩歲多時,有天我驚覺怎麼從未需要幫她剪指甲(因為每次看都是短短的),才發現她似乎有啃指甲的習慣。那時她還太小不大會表達,但我從此注意到當她特別緊張、害怕、焦慮時,就咬指甲;不安更強烈時,甚至啃腳趾甲!這習慣持續到現在(腳趾甲早咬不到了),成為有助我理解、照顧她情緒跡象的指標之一。

有天女兒說,她想戒掉咬指甲的習慣,可是會不小心下意識地反應。我問:「你有注意到嗎?自己咬手,多半是感到焦慮不安時。」已十一歲的她回想一下,才驚訝地明白這個「外在行為」與自己「內在情緒」的關連。

而直到編了《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這書,我很高興自己沒有罵過她「為什麼一直咬手都講不聽!」或因而責罰她。因為,從書裡的二十六種常見孩子焦慮狀況:咬手、分離焦慮、上學肚子痛、「臺下一條龍,臺上一條蟲」、考試流手汗、社群網站焦慮(比如IG貼文有沒有被按讚)、時間焦慮……自己在兒時被誤會偷書,而從此引發焦慮伴隨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以其痛切經驗,開宗明義便點醒家長、老師等大人哪:

◆焦慮行為只是一種表象,就像警訊一樣在告訴我們:孩子現在有狀況了!孩子現在需要協助!不要只看到行為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表現出這些奇奇怪怪的焦慮行為,孩子自己也不願意啊!其實往往就像我的女兒,心裡浮現的不安會自動找出口發洩,於是,不自覺地或無法控制地咬指甲、拔頭髮、眨眼、出怪聲、這裡痛或那裡痛……這時越是責怪、壓抑,可能一個症狀不見了,卻像打地鼠遊戲機般冒出另一個新的行為狀況。

那,怎麼辦呢?

從「覺察」到「處理」,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冷靜」。

我們對孩子的愛有時弔詭:出於太關心而易受孩子的行為、回應牽動情緒,比孩子還緊張,於是,說話變得又快又大聲,於是孩子更不安、焦慮行為更嚴重,於是我們更擔心……明明是愛,怎麼卻演變成惡性循環的親子衝突?

王意中心理師出於資深專業、同時也透過個人經驗,告訴我們:不用急。為免影響孩子一生,焦慮是一定要處理的;但是必須循序漸進地,練習去面對、減緩,以及妥善地相處。

陪著孩子處理焦慮情緒的過程,就像是帶著孩子與他的焦慮共舞。意中心理師寫下《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這本書,將能讓我們從容且智慧地,牽著我們的孩子跳出屬於自己的安定之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