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1.05.03
                            在恐懼中迸放生命力:幾米
文/徐意筑
                        
                            身為知名繪本作家,幾米至今仍不習慣成為眾人的焦點,行事非常低調。相反的,他的作品一出場便迸放出炫目的生命力,而且畫風細膩溫暖。一頁頁翻讀後發現,那是個真實的世界,有風雨烈焰,有悲歡離合。每個人或多或少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然後,心靜下來了,時間暫停了,只剩下自己和自己對話。問起他成功的祕密,幾米說,其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安慰自己,不小心也安慰了別人。而他作畫的歲月,幾乎是一場與「恐懼」共處的歷程。
太害怕了,反而顯出寧靜
聽大家說,讀幾米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常會嚇到,覺得:「怎麼可能呢?我只是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幾米說自己有「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讚賞總覺得自己不配。他從小就沒自信,求學時代不是班上的頂尖。大學糊里糊塗考上美術系,進去才發現自己差同學一大截。進了廣告公司,大家都很有企圖心,他也覺得自己「還可以」。直到近四十歲,他想擁有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幫報紙、雜誌畫插畫,好像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沒想到,生命卻在這時給了他一記重擊:被診斷出癌症。「那時我太害怕了!怕自己活不到明天、活不到女兒長大。唯有在創作的時候,我才可以稍稍忘記自己是癌症患者。」每天清晨,他坐下來一筆一筆畫樹,畫完一棵再一棵,一天就這樣過去。有人說,幾米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寧靜。「其實裡面有很多恐懼,非常非常多。或許因為太害怕了,作品反而變得寧靜。我創作到後來才發現,原來許多作品都滲透了疾病或死亡的課題。」
「我必須在那裡。」
歷經了抗癌歲月,幾米終於遠離那片狂風暴雨,取而代之的,是突如其來的名氣。他心裡並沒有因此得到平靜,反而翻攪得很厲害。「原以為做完幾本書就結束了,沒想到得了獎,我這才相信自己有創作才華。後來,愈來愈多演講邀約,我不習慣這樣的生活,很想逃走,總覺得大家都在冷眼旁觀,等著看我接下來還能畫出什麼。我愈想證明自己,壓力就愈大。」在焦慮、質疑和自我啃蝕之間,幾米靠著創作,緩解了痛苦。他坐在小小的空間,從早到晚不斷重複、打磨、探索,或者苦惱。「我必須創作才能平息焦慮。有時候感覺快崩潰了,我還是待在那裡。就在內心破碎得快哭出來時,我可能會用更美麗的畫面來覆蓋殘破的心情。就這樣,每天進步一點點,有時退步一點點,但重點是:我必須在那裡。」
時間有限,只能專注
幾米一年能產出二到三本作品,靈感從不缺乏,時間不夠才是焦慮的主因。因此他希望每天都有進度,最好在非常安靜,甚至有點孤獨的環境,讓自己和作品對話。他痛苦、糾結,卻樂此不疲。「創作時,好像走入自己營造的空間,在那個空間裡跟自己玩遊戲。漸漸的,毛毛兔好像從窗邊跑來了;一隻微笑的魚在都市的夜晚游走。故事的美感與張力,必須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幾米低頭畫畫,深刻的面對自己,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幾米不喜歡接受訪談、不喜歡出席新書宣傳活動。當作品被拍成電影、舞臺劇或授權商品,他也放手讓專業去執行。「創作不就這樣嗎?作品一生出來,就是別人的了。尤其自己的事情做不完,真的沒空顧及那麼多。」畫完一本書,對他來說已經結束了,要緊的是投入下一部作品。「時間有限,我只想把時間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
每一次都要努力
幾米笑起來像個大孩子,讓人忘了他的年齡;但他眼神裡的自在和從容,又是年歲打磨出來的。「創作二十二年,我已經體認到一切都是命。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畫出很不錯的作品,卻賣得一塌糊塗,隨意做的竟受到很多迴響。我當然會挫折,但我也接受一切。」他一生從沒想過當畫家,卻因為一場重病而成為「幾米」,意外畫出了豐富的人生;而那些安慰自己的作品,也在無形中擁抱了許多人。幾米慢慢喝了一口咖啡,神情很放鬆:「人生太難說了。因為不知道哪一次會成功,所以只能每一次都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