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05.10
從神選之人到無名小卒:莉.巴度格的奇幻旅程
文/奇幻文學評論者 譚光磊
十年前,莉.巴度格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太陽召喚》(Shadow and Bone),當時她三十五歲,剛歷經喪父之痛,感情也非常不順,正處於人生空前低谷。這不是巴度格第一次提筆,但過去總是半途而廢,所以她給自己的目標就是「寫完這本小說」。不論好壞,寫完就好。
誰也沒想到,這本書成了轟動全球的暢銷書, 連同兩本續集所構成的「格里沙」三部曲,以其王道的魔法少女冒險、新穎的俄羅斯風世界觀,還有必備的三角虐戀,讓巴度格站穩新生代奇幻作家的位子。夢工廠搶下電影版權、翻譯成二十幾種外語,在在宣告著她的美夢成真和前途似錦。
然而巴度格不想要重複自己。《格里沙》雖有新的文化元素、也試圖對類型套路進行拆解和顛覆,但本質上仍然是個傳統「神選之人」的奇幻故事。在寫作手法上,也是青少年小說常見的第一人稱。
某天開車途中,她看到一面喬治克隆尼和麥特戴蒙主演的電影《大尋寶家》看板,想起兩人曾經演過《瞞天過海》,腦中靈光一現:如果寫一個這種奇幻版偷天換日、偷拐搶騙的故事,那會如何?《烏鴉六人組》於焉誕生。
這一次,巴度格要挑戰類型、更要挑戰自己:《格里沙》的主角阿利娜是神選之人,她就改寫一群默默無名的邊緣人;《格里沙》主觀敘事直線到底,這次她就寫多重視角、多線並行;《格里沙》的舞台是帝俄時期風格的拉夫卡,這次她就要離開大陸,把故事架設在海島上。
□
《格里沙》三部曲講的是拉夫卡王國的內戰,這個唯一將「格里沙」納入正規軍體系的國家,經此一戰,導致格里沙軍團死傷慘重、流落四方,到了《烏鴉六人組》,故事離開拉夫卡,「格里沙宇宙」的世界觀才開闊立體起來,例如北方的斐優達(你可以想像成北歐維京人和普魯士的綜合體)認為格里莎是不自然的妖孽,甚至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專門獵殺他們。拉夫卡以南,則是神秘的蜀邯(中國加上蒙古,「蜀邯」的發音就是作者借自「蜀漢」)。他們以高科技聞名於世,但據說熱愛拿格里沙做人體實驗(!)。
所謂「格里沙」,其實就是類似「X 戰警」的異能者,又分為軀使系、元素系和質化系三種,各有不同能力,例如軀使系的「破心者」能操控人體,讓人窒息、昏迷、催眠、甚至直接爆腦,反過來「療癒者」就能修補傷害。元素系的格里沙可以召喚風、火和水,質化系則能操控堅硬金屬或化學藥劑。
《烏鴉六人組》的故事發生在大陸以西的海島「克爾斥」,這裡近似十八世紀商業立國的荷蘭,串連「真理之海」東西兩塊大陸間的貿易,是自由開放的海港,也有陰暗的下層社會。核心劇情則是講述海島首都「克特丹」的一群盜匪,接受商會委託,要潛入斐優達戒備森嚴的「冰之廷」,營救被囚禁的蜀邯科學家。據說他發明了一種可以大幅強化格里沙能力的藥物,卻也會讓他/她立刻上癮、生不如死,可說是危及世界的武器。
這類「偷拐搶騙」(heist)的故事人人愛看,但要寫得好非常難,因為目標必定重重險阻、難如登天,主角的一切計畫都趕不上變化,最後總有各種突發事件,最終也必能化險為夷,但又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節奏的拿捏更是關鍵。在當代奇幻小說的脈絡裡,《迷霧之子》和《盜賊紳士拉莫瑞》堪稱此類的代表作,可想而知那是多麼高的標準。
喜歡《冰與火之歌》或《迷霧之子》的讀者,難免對青少年奇幻感到不耐,因為設定不夠複雜、故事不夠黑暗,重心又常常放在一女二男的戀情,實在搔不著癢處。《烏鴉六人組》彷彿是為了回應這種不滿而生,在青少年和成人之間抓到了完美的平衡點,但是在設定夠紮實、故事夠黑暗之外,飽滿立體的人物、峰迴路轉的劇情,以及高超的說故事功力,才是讓讀者為之瘋狂的主因。
「烏鴉六人組」的成員都是社會邊緣人,各有身心缺陷,來自不同性別、種族、膚色和階級,卻聯手演出了一場驚天大戲。
帶頭的凱茲(Kaz)是當地「渣滓幫」的領頭人物,他騙術高超、擅耍老千,永遠戴著手套。伊奈許(Inej)外號「幻影」,她身輕如燕、神出鬼沒,是凱茲手下最厲害的間諜,也是幫內第一刺客。賈斯柏(Jesper)是例無虛發的神槍手,卻嗜賭成性、執迷不悔。妮娜(Nina)是小組裡唯一的格里沙,幾年前被斐優達的獵巫人擄獲,因緣巧合來到克特丹,大隱於市藏身妓院,利用「破心者」異能幫助恩客冥想沉思、找到心靈平靜。馬泰亞斯(Matthias)不是別人,正是捕獲妮娜的獵巫人,他堅信格里沙都是狼心狗肺的異類,應當全面撲殺,卻又無法克制自己對她的感情。還有逃家的富二代韋蘭(Wylan),他出身富商家族,為何拋棄繼承權、與父親決裂?
這六個主角完美示範了「多元」(diversity)的真諦:除了有色人種、非異性戀,有人跛足、有的創傷症候群,還有宗教信仰多元。他們被社會主流所遺棄,有的只有彼此,每回出任務前,總有人會喊「無人送葬」,其他人就會回應「無須葬禮」,意思是大家都要活著回來,誰也不參加誰的喪禮,如此簡單卻有力的口號,對照他們傷痕累累的過往,每次看了都令人揪心。
□
《烏鴉六人組》是巴度格寫作生涯的重大突破,不論是說故事技法、角色刻畫、世界觀的建構,以及劇情的編織,都大幅超越《格里沙》三部曲。本書一推出就空降《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而且蟬聯超過一整年的時間,更為後來的影視改編埋下種子。 2019年,《異星入境》的製片艾瑞克.赫瑟勒在友人推薦下讀了《烏鴉六人組》,驚為天人,跑去巴度格的推特留言道謝,結果這件事被作家記住,後來網飛(Netflix)果真找上門來。赫瑟勒寫了一個三季影集的企劃案,興致勃勃前往洽談,誰知才剛開口,對方就說:「你這個案子把《格里沙》和《烏鴉六人組》都包進來了,但我們只有《格里沙》的版權。」
赫瑟勒說:「那就不必談了。」當場起身走人。
過了兩個月,網飛再次來電:「我們拿下《烏鴉六人組》版權了,回來談吧。」
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格里沙》在先,《烏鴉六人組》在後,更何況地點完全不同,赫瑟勒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仔細想想,《冰與火之歌》的丹妮莉絲一開始也沒跟其他人見到面啊。於是赫瑟勒和巴度格合作,替凱茲等人編寫了新的「前傳」故事,與《格里沙》同步進行,也為後面的正傳鋪路。
《烏鴉六人組》是我五年來最愛的一部奇幻小說,我想念與書中人物一起出生入死的時光,心疼他們經歷過的種種磨難,更期待他們在你的腦海裡翩然登場。做為讀者,我們可以搶在影集上映前,先在心中搬演一個屬於自己的版本,那是最大的幸福。
誰也沒想到,這本書成了轟動全球的暢銷書, 連同兩本續集所構成的「格里沙」三部曲,以其王道的魔法少女冒險、新穎的俄羅斯風世界觀,還有必備的三角虐戀,讓巴度格站穩新生代奇幻作家的位子。夢工廠搶下電影版權、翻譯成二十幾種外語,在在宣告著她的美夢成真和前途似錦。
然而巴度格不想要重複自己。《格里沙》雖有新的文化元素、也試圖對類型套路進行拆解和顛覆,但本質上仍然是個傳統「神選之人」的奇幻故事。在寫作手法上,也是青少年小說常見的第一人稱。
某天開車途中,她看到一面喬治克隆尼和麥特戴蒙主演的電影《大尋寶家》看板,想起兩人曾經演過《瞞天過海》,腦中靈光一現:如果寫一個這種奇幻版偷天換日、偷拐搶騙的故事,那會如何?《烏鴉六人組》於焉誕生。
這一次,巴度格要挑戰類型、更要挑戰自己:《格里沙》的主角阿利娜是神選之人,她就改寫一群默默無名的邊緣人;《格里沙》主觀敘事直線到底,這次她就寫多重視角、多線並行;《格里沙》的舞台是帝俄時期風格的拉夫卡,這次她就要離開大陸,把故事架設在海島上。
□
《格里沙》三部曲講的是拉夫卡王國的內戰,這個唯一將「格里沙」納入正規軍體系的國家,經此一戰,導致格里沙軍團死傷慘重、流落四方,到了《烏鴉六人組》,故事離開拉夫卡,「格里沙宇宙」的世界觀才開闊立體起來,例如北方的斐優達(你可以想像成北歐維京人和普魯士的綜合體)認為格里莎是不自然的妖孽,甚至組織了一支精銳部隊專門獵殺他們。拉夫卡以南,則是神秘的蜀邯(中國加上蒙古,「蜀邯」的發音就是作者借自「蜀漢」)。他們以高科技聞名於世,但據說熱愛拿格里沙做人體實驗(!)。
所謂「格里沙」,其實就是類似「X 戰警」的異能者,又分為軀使系、元素系和質化系三種,各有不同能力,例如軀使系的「破心者」能操控人體,讓人窒息、昏迷、催眠、甚至直接爆腦,反過來「療癒者」就能修補傷害。元素系的格里沙可以召喚風、火和水,質化系則能操控堅硬金屬或化學藥劑。
《烏鴉六人組》的故事發生在大陸以西的海島「克爾斥」,這裡近似十八世紀商業立國的荷蘭,串連「真理之海」東西兩塊大陸間的貿易,是自由開放的海港,也有陰暗的下層社會。核心劇情則是講述海島首都「克特丹」的一群盜匪,接受商會委託,要潛入斐優達戒備森嚴的「冰之廷」,營救被囚禁的蜀邯科學家。據說他發明了一種可以大幅強化格里沙能力的藥物,卻也會讓他/她立刻上癮、生不如死,可說是危及世界的武器。
這類「偷拐搶騙」(heist)的故事人人愛看,但要寫得好非常難,因為目標必定重重險阻、難如登天,主角的一切計畫都趕不上變化,最後總有各種突發事件,最終也必能化險為夷,但又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節奏的拿捏更是關鍵。在當代奇幻小說的脈絡裡,《迷霧之子》和《盜賊紳士拉莫瑞》堪稱此類的代表作,可想而知那是多麼高的標準。
喜歡《冰與火之歌》或《迷霧之子》的讀者,難免對青少年奇幻感到不耐,因為設定不夠複雜、故事不夠黑暗,重心又常常放在一女二男的戀情,實在搔不著癢處。《烏鴉六人組》彷彿是為了回應這種不滿而生,在青少年和成人之間抓到了完美的平衡點,但是在設定夠紮實、故事夠黑暗之外,飽滿立體的人物、峰迴路轉的劇情,以及高超的說故事功力,才是讓讀者為之瘋狂的主因。
「烏鴉六人組」的成員都是社會邊緣人,各有身心缺陷,來自不同性別、種族、膚色和階級,卻聯手演出了一場驚天大戲。
帶頭的凱茲(Kaz)是當地「渣滓幫」的領頭人物,他騙術高超、擅耍老千,永遠戴著手套。伊奈許(Inej)外號「幻影」,她身輕如燕、神出鬼沒,是凱茲手下最厲害的間諜,也是幫內第一刺客。賈斯柏(Jesper)是例無虛發的神槍手,卻嗜賭成性、執迷不悔。妮娜(Nina)是小組裡唯一的格里沙,幾年前被斐優達的獵巫人擄獲,因緣巧合來到克特丹,大隱於市藏身妓院,利用「破心者」異能幫助恩客冥想沉思、找到心靈平靜。馬泰亞斯(Matthias)不是別人,正是捕獲妮娜的獵巫人,他堅信格里沙都是狼心狗肺的異類,應當全面撲殺,卻又無法克制自己對她的感情。還有逃家的富二代韋蘭(Wylan),他出身富商家族,為何拋棄繼承權、與父親決裂?
這六個主角完美示範了「多元」(diversity)的真諦:除了有色人種、非異性戀,有人跛足、有的創傷症候群,還有宗教信仰多元。他們被社會主流所遺棄,有的只有彼此,每回出任務前,總有人會喊「無人送葬」,其他人就會回應「無須葬禮」,意思是大家都要活著回來,誰也不參加誰的喪禮,如此簡單卻有力的口號,對照他們傷痕累累的過往,每次看了都令人揪心。
□
《烏鴉六人組》是巴度格寫作生涯的重大突破,不論是說故事技法、角色刻畫、世界觀的建構,以及劇情的編織,都大幅超越《格里沙》三部曲。本書一推出就空降《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而且蟬聯超過一整年的時間,更為後來的影視改編埋下種子。 2019年,《異星入境》的製片艾瑞克.赫瑟勒在友人推薦下讀了《烏鴉六人組》,驚為天人,跑去巴度格的推特留言道謝,結果這件事被作家記住,後來網飛(Netflix)果真找上門來。赫瑟勒寫了一個三季影集的企劃案,興致勃勃前往洽談,誰知才剛開口,對方就說:「你這個案子把《格里沙》和《烏鴉六人組》都包進來了,但我們只有《格里沙》的版權。」
赫瑟勒說:「那就不必談了。」當場起身走人。
過了兩個月,網飛再次來電:「我們拿下《烏鴉六人組》版權了,回來談吧。」
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格里沙》在先,《烏鴉六人組》在後,更何況地點完全不同,赫瑟勒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仔細想想,《冰與火之歌》的丹妮莉絲一開始也沒跟其他人見到面啊。於是赫瑟勒和巴度格合作,替凱茲等人編寫了新的「前傳」故事,與《格里沙》同步進行,也為後面的正傳鋪路。
《烏鴉六人組》是我五年來最愛的一部奇幻小說,我想念與書中人物一起出生入死的時光,心疼他們經歷過的種種磨難,更期待他們在你的腦海裡翩然登場。做為讀者,我們可以搶在影集上映前,先在心中搬演一個屬於自己的版本,那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