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11.01
不僅寫悲傷,還有悲傷以後的生活
文/采實文化編輯 陳如翎
日本人氣圖文作家益田米莉過去時常在作品中提及自己與父母親相處的日常生活,甚至將老邁雙親的形象投射在漫畫人物身上,畫成幽默又溫馨的家庭物語。關於父親,她曾寫過《我老爸這個人啊》一書,書中是這樣形容父親的:「近在眼前,卻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距離感,有時,還有點麻煩。」將女兒心目中的父親形象,以及難以對父親坦白的愛意,訴諸於圖文。
漫長生命裡,有些人的存在是那麼自然而然,自然到很多時候會讓人忘記,他們並不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幾年前,益田米莉的這位急性子父親因病過世了。她突然意識到,以為永遠都會在的人,這次是真的永遠離開了。
《永遠的外出》,是她記錄這場比想像中還要倉促的別離過程,是她寫給父親的告別之書。
我認為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益田米莉除了描寫失去親人的哀傷及寂寞,同時也呈現出活者的殘忍與心境轉變。
益田米莉並沒有與父母同住。某天,她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心裡已經有不祥預感,在接聽前還先深呼吸了一下。聽到母親轉達父親狀況不佳,被宣告只剩兩三天壽命,作者決定當天晚上回老家。搭上新幹線,作者終於體認到這次回去是面對父親的死,雖然希望父親能在她趕回去前撐住,但馬上意識到,那是父親的人生及時間,希望父親撐下來為了等她,是不是自大的想法?至此,她的眼淚終於禁不住落下。
但同時她開始想到父親以外的事,「應該要早點把原稿交出去才對」、「原本因為父親健康因素而打算拒絕的案子,看起來還滿有趣的,應該可以接下來了」、「電車的銷售服務來了,點杯熱咖杯吧」。讀到這邊格外引人共鳴,作者誠實地寫出了就算在極度悲傷的狀態下,因為集中力有限,且心理的防衛機制啟動,腦中會浮現其他感情的情況。
父親死後,作者沒有給自己必須振作的壓力、沒有限制自己不能沉浸於悲傷之中。然後時間自然會推著她慢慢往前走,忽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已經能走進回憶的黑洞裡待著,一個人靜靜思念父親、甚至埋怨父親了。
作者真誠寫下這些,想表達活著的人擁有這樣的心境並不是不對的,而是所有人都可能會有的情緒。對於有過同樣經驗的人、以及總有一天會經歷死亡的人,我想都能在《永遠的外出》裡找到共鳴與安慰,並感謝有人願意將告別以後的感受如此坦率寫出來。
漫長生命裡,有些人的存在是那麼自然而然,自然到很多時候會讓人忘記,他們並不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幾年前,益田米莉的這位急性子父親因病過世了。她突然意識到,以為永遠都會在的人,這次是真的永遠離開了。
《永遠的外出》,是她記錄這場比想像中還要倉促的別離過程,是她寫給父親的告別之書。
我認為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益田米莉除了描寫失去親人的哀傷及寂寞,同時也呈現出活者的殘忍與心境轉變。
益田米莉並沒有與父母同住。某天,她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心裡已經有不祥預感,在接聽前還先深呼吸了一下。聽到母親轉達父親狀況不佳,被宣告只剩兩三天壽命,作者決定當天晚上回老家。搭上新幹線,作者終於體認到這次回去是面對父親的死,雖然希望父親能在她趕回去前撐住,但馬上意識到,那是父親的人生及時間,希望父親撐下來為了等她,是不是自大的想法?至此,她的眼淚終於禁不住落下。
但同時她開始想到父親以外的事,「應該要早點把原稿交出去才對」、「原本因為父親健康因素而打算拒絕的案子,看起來還滿有趣的,應該可以接下來了」、「電車的銷售服務來了,點杯熱咖杯吧」。讀到這邊格外引人共鳴,作者誠實地寫出了就算在極度悲傷的狀態下,因為集中力有限,且心理的防衛機制啟動,腦中會浮現其他感情的情況。
父親死後,作者沒有給自己必須振作的壓力、沒有限制自己不能沉浸於悲傷之中。然後時間自然會推著她慢慢往前走,忽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已經能走進回憶的黑洞裡待著,一個人靜靜思念父親、甚至埋怨父親了。
作者真誠寫下這些,想表達活著的人擁有這樣的心境並不是不對的,而是所有人都可能會有的情緒。對於有過同樣經驗的人、以及總有一天會經歷死亡的人,我想都能在《永遠的外出》裡找到共鳴與安慰,並感謝有人願意將告別以後的感受如此坦率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