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1.11.15
李崇建如何拼湊自己碎成一地的心,繼而助人?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有個男孩在10歲前,家庭和樂;10歲後,幸福的家,因母親的離去,一夕崩毀,自此,男孩?望與憤怒,就像白蟻侵襲屋舍,男孩雖長大成人,但心始終是碎裂的,這也是李崇建。
因此,究竟在什麼樣的契機與時間點,讓李崇建能拼湊自己原本碎成一地的心,繼而幫助無數的人?他說除了父親持續的守護,以及不輟地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外,他個人從薩提爾裡獲益良多。
於是,儘管出版了數本談薩提爾的書,但他此次想更完整地談論,特別是薩提爾裡的冰山之渴望。
「冰山之渴望」是什麼?它指的是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而這幾個看起來抽象的名詞,當想讓它們在一個人身上發生作用時,必須是「真實體驗」,而不是理論上,或者理智上,也就是要讓一個人打從心底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接納的,繼而感受到人生是自由的、是有價值與意義的,而不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或完成了什麼。
核心價值與關鍵就是:你是關心與在乎眼前這個人,而不是因為眼前這個人做到了或完成了什麼目標;你愛的是這個人,而不是這個人的表現或成就。
舉一個新書裡很動人的例子。一對父母向李崇建求救,他們在外地讀高中的兒子四個月沒回家了,父母慌亂不安。原來這對父母很在乎兒子的功課,要求嚴苛。兒子本來表現不錯,但上了高中,成績突然下滑,信心也被打擊,從明星高中休學,生活上越來越脫序,常跟父母衝突,最後到遠地去唸書了,也遠遠的離開這個家。
父母對李崇建說他們會調整,不會再以功課來判斷兒子的價值,也會表達愛。既然父母改變了,如何傳達給兒子呢?是否透過其他管道,比如寫簡訊或寫信,跟兒子連結?
父親說自己每天都傳簡訊給兒子,但是兒子都「已讀不回」,甚至「不讀不回」。
原來父親給兒子的簡訊是:不要不接電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讀書要認真……
之後,李崇建讓父親確認過以下的簡訊,發出去後,兒子就與父親聯繫了。
「兒子,你今天過得好嗎?爸爸今天很想你。我今天跟一位老師談話,談到我對你的教育方式,我感到非常的驚訝,可能對你產生負面影響,讓我重新思考很久。爸爸很愛你,冬天天氣變化大,要好好照顧自己。」
/
「不要不接電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讀書要認真……」這是父親的期待,但卻並不是兒子心裡所最需要的。父親的出發點當然也是為了兒子好,但兒子若感受不到愛,遑論是父母的期待,親情這層關係恐怕都要冰凍或斷裂了,可是父親明明是愛兒子的,也是很有機會給予兒子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的。
讀著李崇建這本新書時,心裡也總不免想著,這本書確實格外重要,因為在華人的教養習慣裡,無論孩子優不優秀,仍極少給予肯定,因為怕肯定孩子,孩子就不再進步,但若一直沒有給予孩子愛、自由、接納、價值與意義,孩子的內在可能是層層疊疊的破洞,哪怕他總是表現優異,卻有可能在某一天像骨牌一樣,連番崩塌……
◎攝影/貝斯特攝影總監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