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11.15
這是我們想擁有的平權友善的社會
文/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林盈志
第一次到彩虹平權大平台開會討論《雨過天青》的出版合作時,跟大平台的夥伴聊著幾次參加婚姻平權活動而上街頭的經驗,說著說著,我就恍惚了。那恍惚是,我難以分清楚哪次活動是哪次,除了在凱達格蘭大道最盛大的、擠得水泄不通連移動都很難的「讓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之外,其他集會場合大都是在立法院旁邊的青島東路上(畢竟主戰場是在立法院啊),一次又一次的集會,事後回想幾乎難以辨認。只記得去了好多次,只記得激昂與氣憤,幸好有《雨過天青:2016 - 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留下了印記,為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國家的驕傲寫下紀錄,也提醒了那些年大家一起奮力上街爭取平權的努力。
以一個群眾參與者的記憶來看,那些年的種種運動參與是衝著一股追求良善與平等的社會理想,但如果是運動組織者的考量呢?這其間有許多一般參與者難以想像的苦工,要動員志同道合團體、要與立法院保持關係、要爭取立委支持、要揣摩對手反制作法、要推出說帖、要草擬法案、要聯繫媒體、要串連國際夥伴??此外,最大的難處是,以往大家熟悉的上街訴求、從解嚴前到洪仲丘事件、反服貿運動,人民上街的目標往往是行政部門,試圖扭轉人民不愛的法案。但婚姻平權運動早期是對行政部門提出訴求,但後來面對的焦點轉到利用謠言煽動而使平權進程綁手綁腳的保守團體,他們利用民眾對法案不熟悉,透過無中生有的恐嚇而意圖讓社會裹足不前,或試圖將宗教律法延伸到政教分離的法治社會。以往針對行政單位、國家機器的訴願作法,放在這次就不太管用,這次沒有單一的「進攻」對象,要面對的是惡意的抹黑者、保守的宗教團體,見縫插針的政治反對團體,與大量的被謠言煽惑的群眾。
如此想來,這真是一場艱苦的運動啊。但幸好,我們走過來了,台灣走過來了,讓大家邁向一個更平等、更有愛、更開放的友善多元社會,縱使法案修例過程不甚圓滿,但那是留給大家繼續往前的目標。
《雨過天青:2016 - 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把這段辛苦的過程留下來,而且一開始就討論需要有各式各樣活動的影像,帶大家喚回記憶,而不光只是文字敘述,所以我們擬定了用相片訴說故事的主脈落,所以這是一本攝影故事書,用一張張的圖片回顧2016到2109年來的婚姻平權進程大小事。
活動可以用影像紀錄,但是理念的轉折就需要文字爬梳,所以書中「故事」的章節為大家採訪了立法委員、行政幕僚、教會牧師、同志家長團體、地方工作協力者、名人等不同身份的參與者,從各種不同角度看這場匯集各方的運動最終是怎樣達成的。我自己特別被李懷仁的採訪篇章打動,當年他是行政院長的幕僚,他的訪談透露行政與立法兩院的折衝,以及最後《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這個當時讓各方都滿意的法案名稱是怎麼想到的。這其中充滿了法律與行政處置的聰明之處,在處理棘手的議題時,這樣的謹慎與智慧是絕對必要的。
本書最後則多花了一些篇幅,將書裡的內容翻譯成英文,因為婚姻平權這件事,不光只是台灣人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身為堅持民主與平等的一員,台灣好不容易達成性別平等、婚姻平權的第一步,也很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仍在努力的國際夥伴們,這本書也是提供給國際同伴的成果分享。
那些年,如果你也曾在凱道或青島東吶喊,如果你也曾在審查法案時淋著雨懸著一顆心,這本《雨過天青》是你必定要有的珍藏記憶,我們對於理想社會、平權友善的想像,都在這裡面了。
以一個群眾參與者的記憶來看,那些年的種種運動參與是衝著一股追求良善與平等的社會理想,但如果是運動組織者的考量呢?這其間有許多一般參與者難以想像的苦工,要動員志同道合團體、要與立法院保持關係、要爭取立委支持、要揣摩對手反制作法、要推出說帖、要草擬法案、要聯繫媒體、要串連國際夥伴??此外,最大的難處是,以往大家熟悉的上街訴求、從解嚴前到洪仲丘事件、反服貿運動,人民上街的目標往往是行政部門,試圖扭轉人民不愛的法案。但婚姻平權運動早期是對行政部門提出訴求,但後來面對的焦點轉到利用謠言煽動而使平權進程綁手綁腳的保守團體,他們利用民眾對法案不熟悉,透過無中生有的恐嚇而意圖讓社會裹足不前,或試圖將宗教律法延伸到政教分離的法治社會。以往針對行政單位、國家機器的訴願作法,放在這次就不太管用,這次沒有單一的「進攻」對象,要面對的是惡意的抹黑者、保守的宗教團體,見縫插針的政治反對團體,與大量的被謠言煽惑的群眾。
如此想來,這真是一場艱苦的運動啊。但幸好,我們走過來了,台灣走過來了,讓大家邁向一個更平等、更有愛、更開放的友善多元社會,縱使法案修例過程不甚圓滿,但那是留給大家繼續往前的目標。
《雨過天青:2016 - 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把這段辛苦的過程留下來,而且一開始就討論需要有各式各樣活動的影像,帶大家喚回記憶,而不光只是文字敘述,所以我們擬定了用相片訴說故事的主脈落,所以這是一本攝影故事書,用一張張的圖片回顧2016到2109年來的婚姻平權進程大小事。
活動可以用影像紀錄,但是理念的轉折就需要文字爬梳,所以書中「故事」的章節為大家採訪了立法委員、行政幕僚、教會牧師、同志家長團體、地方工作協力者、名人等不同身份的參與者,從各種不同角度看這場匯集各方的運動最終是怎樣達成的。我自己特別被李懷仁的採訪篇章打動,當年他是行政院長的幕僚,他的訪談透露行政與立法兩院的折衝,以及最後《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這個當時讓各方都滿意的法案名稱是怎麼想到的。這其中充滿了法律與行政處置的聰明之處,在處理棘手的議題時,這樣的謹慎與智慧是絕對必要的。
本書最後則多花了一些篇幅,將書裡的內容翻譯成英文,因為婚姻平權這件事,不光只是台灣人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身為堅持民主與平等的一員,台灣好不容易達成性別平等、婚姻平權的第一步,也很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仍在努力的國際夥伴們,這本書也是提供給國際同伴的成果分享。
那些年,如果你也曾在凱道或青島東吶喊,如果你也曾在審查法案時淋著雨懸著一顆心,這本《雨過天青》是你必定要有的珍藏記憶,我們對於理想社會、平權友善的想像,都在這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