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11.22

媽媽,我愛你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讀這本書稿時,我不斷想著聽許多朋友談過他們與牽掛又揪心的老父老母,高齡七八九十歲……

我們四五六十歲的這輩,除了大多也掛心著自己的健康,若往下看,有些人尚有子女要顧,俗稱夾心世代;或者準備終於能退休,過起第二人生,或可能含飴弄孫;也有些是單身,甚且身為家中唯一的孩子。

往上看呢,必得面對殘酷的現實:心中的大樹、巨人、那雙懷抱自己的手,漸漸消氣、無力,換由自己去撐扶爸媽。甚至這本書的作者,與母親關係極其疏離,媽媽未曾擁抱過她,她更從不敢奢望媽媽說愛──但她,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漸趨中度失智的母親。

六、七十歲的子女照顧八、九十歲的父母──這本書所寫的正是進入高齡社會的現今,我們正在、或者終將面臨的寫實境況。若你還存疑,讓這個官方統計數字說話:二○二○年,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三歲。

一年一年,我們的平均壽命增長。但你聽過所謂的「不健康餘命」嗎?活得愈久,許多在過去不那麼常見的疾病卻可能患得愈多,比如好發於高齡者的失智症。

作者陸曉婭掙扎於自己原本豐富活躍的退休計畫,與放棄那些、轉而陪伴失智母親之間,面對至親日漸「忘了我是誰」(媽媽忘了她自己,也忘了孩子們),情感豐沛地在《我和我的失智媽媽》一書裡,真實寫下相伴的過程。

母親從確診失智到重度過世,歷時十二年。漸漸地愈來愈倚靠女兒,從媽媽,變得像她的小孩。

但這不是悲情的書,在閱讀時,你會感覺到它好溫柔。

雖然這不是所謂的失智症陪伴照護全紀錄,不過讀了之後,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所需,包括對於失智者行為、情緒狀況的同理,還有相應的處理方法,以及身為照顧者對自己內心起伏的寬容。這些並非研究得來,而是作者笑中帶淚的親身體會。

我印象好深刻,關於母親失智病況愈來愈重度的各種情緒行為,作者好細膩地觀察,那是一種「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你,但我想試著靠近你」的努力:

「他們不是一群非常非常孤獨的人嗎?他們如何處理那分孤獨?還有逐漸失去生存能力帶來的那分沮喪?還有面對一個越來越陌生的混亂世界的那分恐懼?還有漫漫長日卻沒有能力做任何事情,連電視都看不懂的那分無聊?還有叫不出對方名字時的那分尷尬?還有不會上廁所而尿濕自己的那分羞愧?」

最動人的是她如此坦誠自己的掙扎,比如曾有逃開這擔子的念頭。但這是自然會有的,據說,失智症家屬中憂鬱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六十,其中壓力,同為照顧者方能體會,有任何負面想法都是自然的,不要自責,請體諒自己。然而也有開心的時刻,比如,在媽媽失智後,每當她回家張開雙臂擁抱,媽媽也會展開雙手回抱,這母女相擁是她盼了六十年的啊!

讀到作者寫下:「我願意相信,我情願相信,我想讓自己相信,在媽媽離開世界的時候,她還能擁有一種記憶,或者還能記住一種感覺,那就是愛──她還能記得她曾經被愛過!」

我亦相信走過了這段貼近媽媽的歷程,渴求著母愛的這孩子,也終於感受到自己被母親重新愛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