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1.24

原來當年 Facebook 的 B面 是這個樣子的

文/詹太太
2021年,是Facebook改名Meta的這一年。先不管有多少人說這個名字的「姓名學」很爛,Business Insider 就直接列出一張2021離任的18名高層主管「陣亡將士名單」。這些名字之中,不少是在2018與2019年,也就是最後兩次F8大會上的講者。我曾坐在台下看過的面孔,像是Facebook App主管斐濟西莫(Fidji Simo),Facebook App商務副總裁黛博拉劉(Deborah Liu),全球廣告銷售副總裁卡羅琳埃弗森(Carolyn Everson)等。而他們的離任,正代表著Facebook某個發展階段的結束。

或許是以前當過記者的緣故,讓我對事情的B面極有興趣。大部分的人,多數只看到人前的A面,但人後的B面呢?往往不容易看見。

那些名字留給我的記憶點,停在2018、2019這兩年的F8大會。他們離開了臉書,反倒刺激我更加好奇那兩年的「B面」,祖克柏與團隊是怎麼想事情、做決定的?尤其是經歷第一次的假新聞風暴後。記得當時,我坐在台下,看著祖克柏帶領著這群高管們,在舞台上貌似強顏歡笑講著Keynote,光鮮亮麗的與台下的開發者們互動,歡呼取暖,還推出了交友app Facebook Dating。那個時候,台下我身邊的開發者們,有的一片拍手叫好,但也有的是一臉錯愕,交頭接耳「現在是怎樣?」「不需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嗎?」同時還有不少科技評論直白抨擊,指臉書罔顧假新聞、隱私等問題,只顧著開發新產品追求營利,非常母湯。

但想不到,當時的祖克柏不是這樣想事情的。

按照《後臉書時代》作者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的說法,祖克柏想運用「Dating」這個產品,為臉書用戶創造極度個人化的全新體驗。祖克柏說,「臉書專注於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還有什麼人際關係會比你的約會對象更有意義?」

原來,當下的他是為了要「證明」自己對隱私的認真,有更甚者,還要開發一個更具私密性質的新產品,「藉著新產品來宣告臉書團隊不會停下腳步去積極處理其他應該做的事」。《後臉書時代》讀到這裡,我個人的理解與猜測是:這種「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決策模式,很有可能也是個性使然。這很像是一種「你越是覺得這樣我就越是要證明那樣」的科技人的倔強。祖克柏想用產品思維去證明,重建信任的步驟已經啟動。

祖克柏想用新產品表現與證明自己對用戶的認真。根據作者李維的觀察,祖克柏不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但一切都來不及了。2018年,也就是祖克柏決定贏回信任的那一年,人們對臉書的信任跌入谷底。即使臉書努力改善產品,但輿論反應仍不見起色。

除了「Dating」,還有很多關於Facebook的「B面」與決策細節,都在這本新書《後臉書時代》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更加理解當年兩屆F8大會背後決策過程,尤其是團隊選擇產品的思路,以及讓我看見一個科技新創公司在長大之後的痛苦抉擇。

一個科技公司在新創階段,所有手足們打拼的目標,是那個共同的夢想。但當它一旦跨過了新創階段,越長越大,經營核心團隊就必須面對各種天人交戰。有人說,那叫「背棄初心」,但也有人說那才是「面對現實」。這樣的經營問題,臉書或許是很早期的一個,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本好書即將在星期三上架。如果你對「Meta」的前傳「Facebook」很有興趣,並且想要知道當年一個青澀的新創公司是怎麼跨越一個又一個痛苦的抉擇而長大,以及核心團隊離任所代表的意義,特別是如果你正在新創公司工作,又或者是,你就是在經營一個正在「轉大人」的新創公司,那你一定會愛上這本書。



撰文者:詹太太 簡介:轉過行的電視圈人。數位策展人。專長領域 Mobile Video。 MA Documentary, Brunel Univ.,UK.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