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1.31
《永遠的台灣島》出版紀事
文/蓋亞文化編輯部
《永遠的台灣島》是一個十八歲少年的終戰記憶。
竹內昭太郎在台灣成長求學,1945年時就讀於臺北高等學校。大戰末期,與同學們一樣,以「未來菁英」的身分,被徵調為「學徒兵」。從天之驕子的台北高校生,到學徒兵生活,戰時的經歷、終戰後的台灣社會,到他最後遣返回國,仍對這片土地與人有著深深的情感羈絆。
離開台灣多年後,竹內開始提筆寫作,在1987年3月完稿,至1990年9月,才以筆名「きお」自費出版《台灣島は永遠に在る——旧制高校生が見た一九四五年敗戰の台北》,筆名則是取自「竹內」兩字的中文讀音諧音,此日文版在當年僅少量印製贈送給親朋好友與台高校友,並未在市面上發行。後來,師大台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在研究中得知此書,在台高校友聚會上與作者結識,最後促成本書的台灣版出版。
決定翻譯出版中文版以後,已高齡九十歲的竹內先生開始進行修訂補充,以信函、明信片、傳真等各種方式提出追加與修改的想法,因此讀者手上的《永遠的台灣島》中文版,與原始的個人出版品在一些時間、地點、人名的細節上已有所不同。我們在書內特別收錄修改原稿的照片,可以略窺其中狀況,也幸好有翻譯林芬蓉老師耐心追蹤檢視。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來看這個時期的台灣社會,我們相信將這本書介紹給台灣讀者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雖是在講台北,與今日相隔近八十年,景物多有易名消逝,除了註釋以外,中文版中也特別收錄了日本時期的台北市地圖與大屯山彙圖,閱讀時交互參照,透過理解那個時代的台北地理,相信也將有另一種閱讀趣味。
竹內昭太郎在台灣成長求學,1945年時就讀於臺北高等學校。大戰末期,與同學們一樣,以「未來菁英」的身分,被徵調為「學徒兵」。從天之驕子的台北高校生,到學徒兵生活,戰時的經歷、終戰後的台灣社會,到他最後遣返回國,仍對這片土地與人有著深深的情感羈絆。
離開台灣多年後,竹內開始提筆寫作,在1987年3月完稿,至1990年9月,才以筆名「きお」自費出版《台灣島は永遠に在る——旧制高校生が見た一九四五年敗戰の台北》,筆名則是取自「竹內」兩字的中文讀音諧音,此日文版在當年僅少量印製贈送給親朋好友與台高校友,並未在市面上發行。後來,師大台灣史研究所蔡錦堂教授在研究中得知此書,在台高校友聚會上與作者結識,最後促成本書的台灣版出版。
決定翻譯出版中文版以後,已高齡九十歲的竹內先生開始進行修訂補充,以信函、明信片、傳真等各種方式提出追加與修改的想法,因此讀者手上的《永遠的台灣島》中文版,與原始的個人出版品在一些時間、地點、人名的細節上已有所不同。我們在書內特別收錄修改原稿的照片,可以略窺其中狀況,也幸好有翻譯林芬蓉老師耐心追蹤檢視。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來看這個時期的台灣社會,我們相信將這本書介紹給台灣讀者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不過,雖是在講台北,與今日相隔近八十年,景物多有易名消逝,除了註釋以外,中文版中也特別收錄了日本時期的台北市地圖與大屯山彙圖,閱讀時交互參照,透過理解那個時代的台北地理,相信也將有另一種閱讀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