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2.07

少女無須神隱,而是穿過毒雲!

文/?子文化出版總編輯 邱靖絨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故事,既虛構又寫實。虛構於事件地點之背景,真實於人性的心理描寫。

核議題並不是單一國家的事,一旦核事故發生在歐亞大陸板塊,輻射污染可以飄過國界污染另一片土地,這並非危言聳聽。不管你的能源立場是什麼,這本書都以貼近人心的生動筆法,描繪一則快節奏的成長故事。從災難發生的拔足狂奔開始,到最後女主角面對始終不了解災難與真相的祖父母輩,打算將一切娓娓道來……。

書中的女主角,十四歲的揚娜貝塔的心路歷程,讓人宛如看一場成長電影般。遑論故事背景設定是替代能源發展領先的先進國家德國,虛擬的框架是為了彷若預言般的不堪景象可逼真呈現。警世力道,像驚人的預知未來記事那般吧,而作者筆下細膩的情感與心思描寫,更是動人。 作者在1987年(車諾比事件發生後隔年)即完成這本受真實事件震撼而成書之作,並一路暢銷達兩百多萬冊,加上三十年後的今天,德國已經成為發展替代能源與環保領先的大國,決定走向非核家園的堅定意志與實際行動亦有目共睹。而這本書仍然成為德國青少年必讀書單,也榮獲青少年文學獎。凡此種種,或可推論:因為書中的未來(需承擔的核風險)並不是德國人想要的未來,而那些災難景象更不是他們要的(過去戰爭的包袱也夠了)!

作者曾提到:「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車諾比的核反應爐因人為失誤爆炸了。事故發生後,外洩的輻射擴散到包含德國在內的歐洲大部分區域。在初次獲知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五分鐘前,我做夢也沒想過會以核反應爐的危險性為題寫一本書。」如果熱愛大自然的德意志民族因車諾比事件影響而選擇走上非核家園,那麼這本書肯定也占有關鍵一席,一路陪伴不同世代的德國青少年見證這三十年。而德國展現守護大自然所執行實踐的心意與成果,今日全球皆目睹。

「現在我們再也不能說,我們一無所知。」開篇可見的句子,即震懾人心。作者深知,人性善於遺忘。小說開頭的前言,是一篇由七位作者在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事件四個月後,合寫的聲明稿般的創作。彷彿小說之前與之外,都扣緊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希望人們不要再遺忘,也不要再受害的用意吧。

當書中災難發生,茫然的民眾面對裝死的政府,甚至神隱的政客,曾佯稱「核能政策不容受阻」的,面對災難發生後卻只能閃躲。更遑論全球核電廠運轉超過數百座,都是在不把事故風險考量在內,只建立在相信「科技奇蹟」之上(再加上今日氣候變遷更加劇的惡劣環境下也加重威脅,此外身處亞洲的許多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度,誰能擔保不會被不小心催毀?核廢料與核汙染的問題也仍難解。)一如書中提到「一切只會更安全如是般安撫式謊言一旦被戳破,「這個世界終究會成為我們自己設下的牢籠」,成為小說迴盪的警鐘。揚納貝塔甚至不想戴帽子(如其他倖存者),想直接以光頭提醒人們面對。

小說家對人類不計代價甚至不擇手段(要人們相信)以運用資源,冒著極高風險的行為,充滿真實的憂懼,更體現出高度的同理心,流露出對人與環境的真誠情感。一如她筆下的主角,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又該如何去調適那些大人設定且被戳破的謊言,如何同理或去愛那些立場不一樣的家人?當無法抵擋的「超級災難」來臨,人們又該如何奔跑,重生,穿越那漫天謊言與柵欄,建立新世界?此外,就連反核遊行的衝突甚至災後移民潮等,彷彿都預言於筆下。

如果看清真相,你會選擇繼續迴避,還是面對?相信讀了這本書,你也會對書中主角面對現實的態度有所感觸,畢竟更好的未來需要改變的勇氣!如果災難當前如何應對,考驗的是人性,災難發生之後如何重建如何決定未來方向,考驗的就是生命力與價值觀了!

翻開書即是啟程。此刻也誠摯將這本書推薦給我們島上的每一位讀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