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2.14
時間挾著我們的鄉愁轟鳴──奈莉.沙克絲,無家可歸的異鄉人
文/寶瓶文化編輯 小九
群星晦暗之後我們何往?
我們何往,當頭頂的光投射下來的是
死亡塗繪在我們身上的陰影?
時間挾著我們的鄉愁轟鳴
如一只貝殼
而地心之火
已然知道我們的崩解──
──摘自〈噢,傍晚天空中無家可歸的顏色!〉
//
截至2022年初,諾貝爾獎委員會共將文學獎頒給了四位女詩人,分別是拉丁美洲史上第一位得獎者密絲特拉兒、廣受台灣讀者喜愛的辛波絲卡、2020年得主露伊絲.葛綠珂,以及猶太裔詩人──奈莉.沙克絲。很榮幸,上述四位偉大詩人的在台譯作皆由寶瓶出版,這回推出《蝴蝶的重量》,不僅由資深譯者兼黃金陣容陳黎、張芬齡翻譯把關,更有一深重意義:它是四位諾獎女詩人繁體譯作的最後一塊拼圖。
當年諾獎委員會給沙克絲的頒獎辭中說到:「她以動人的感情力度,描述猶太民族世界性的悲劇……」那麼要進入沙克絲的詩,就不能不了解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1940年,在哲學家班雅明為躲避納粹黨的追捕而逃亡之際,同樣因著猶太血統而被迫流亡的作家,還有奈莉.沙克絲。當年班雅明逃亡不成,終在法西邊界自殺,而僅僅早他半年出生的沙克絲則幸也不幸地,成功取得政治庇護,偕同母親逃往瑞典度過餘生,比班雅明整整多活了三十年。
年近五十方從故鄉逃亡,親見屠殺與人性之殘暴的沙克絲,更在異鄉得知所愛之人死於德國集中營。這種種動盪不安的生命經驗,讓她的創作從原來的浪漫詩風,轉變為猶太教信奉的神祕主義,並大量寫入鄉愁、悲喊、火光、離別、死亡。
沙克絲是無家可歸的人,是數百萬名猶太受難者的代言人。她將龐大的哀傷轉化為神祕而抽離的詩句,透露著對整個猶太民族的關愛,憂傷而唯美,挾帶著無法忽視的精神上的恐怖。沙克絲曾說,寫作是為使自己解脫,其實這些詩又何嘗不是在解放歷史上無數被迫害的生靈。
當今國際局勢動盪,即使過了數十近百年,殺戮、戰爭、迫害依然存在。那麼即使時空背景並不完全相同,只要讀者心中存有一絲悲憫,便不難讀出沙克絲所要傳達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