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2.21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

文/三采文化行銷Summer
是怎麼樣的一本書,能在疫情期間逆勢成長、出版短短不到一年間就銷售超過200萬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為暢銷超過23年的經典之作,去年於中國市場推出簡體中文版,引起一陣閱讀熱潮與轟動──除了橫掃各大書店閱讀書單、網路一片好評外,連知名說書人樊登都讚譽:「我讀完了以後覺得收穫極大,心理書它就是第一位。」為什麼一本1997年就已出版的作品,會在去年成為大眾最需要的一本心理學書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角色取材自J.K羅琳和老羅斯福總統都極為熱愛的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原書中活潑開朗、個性魯莽又虛榮的主角蛤蟆先生,到了本作中,變得因過往陰影而鬱鬱寡歡、離群索居;與河鼠感情甚篤的鼴鼠,其實對於河鼠有諸多不滿卻又心生矛盾;熱心又老成的老獾反而成為了「挑剔型父母」的代表……作者羅伯.狄保德身為深入研究心理學、具有臨床20年經驗的心理學名家,將原著田園風景中一片歡樂和諧的小動物角色們,發展為更貼近真實人生的設計;而書中的主要故事線──諮商師蒼鷺與蛤蟆先生的諮商過程,更是精彩──作者運用大量的對話,以第三者角度完整呈現諮商過程,像是帶著讀者與主角蛤蟆先生一起走入諮商室,以客觀卻又足夠產生投射的空間感,歷經一場療癒及自我探索的旅程,並巧妙結合心理學基礎知識,如潛意識、自我審判、各型自我狀態、挑剔型父母、移情、情商等理論,在閱讀過程中也能輕鬆地吸收。

在不斷強調「愛自己」的社群時代,誠實地去「認識」到「接納」自己,反而成為了最困難的功課──如果我不喜歡自己該怎麼辦?如果我不夠特別怎麼辦?一如書中諮商師蒼鷺曾經說過「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在社群時代下的年輕前一代不斷思考要如何展現社群的「人設」時,疫情迫使我們停下來、無法逃避的與自己及情緒獨處,同時因此也對產生了迷惘。蒼鷺在諮商歷程裡透過對蛤蟆不斷地提問,除了迫使蛤蟆「看見」自己,也帶著讀者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的脈絡並與內在對話。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將書中蛤蟆先生面對真實自我、願意嘗試的勇氣,帶給每一位渴望改變但仍躊躇不前的讀者,作為生命轉變的小小契機與齒輪。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