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22.03.07

正在跨越那條河的年輕外科醫師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
我還記得2020年年末,初次與賴俊佑醫師碰面談新書的書寫,而當結束,步出餐廳,我們卻又在捷運入口聊起新書細節。

時值跨年的連假,中山捷運站像塊大海棉,吸取了如潮水般的洶湧人潮,不斷地有人朝我們錯身而過,吱吱喳喳歡樂四溢,但賴醫師烔烔發亮的眼神,既專注又渴切,也像一層安靜的膜,輕輕由上往下覆蓋。

對於賴醫師的渴切,我印象深刻,特別是當之後,他一篇一篇地寫來新書書稿,我也總在他的稿子裡,讀到那一份渴切。

他渴切地想知曉以他身為一位外科醫師,能為患者們做到的最大拚搏是什麼;他渴切地想知曉當外科醫師無法以精湛的手術,從死神手裡奪回患者的呼息時,他還能給予患者及患者家人什麼。

特別是後者,也就是當理性的、科學的、有完整數據的醫療舉措都已戮力實施,但仍喚不回患者的生命時,一個已在最前線打完仗的外科醫師,他還能如何看待並做些什麼。

其實,光是這份思索,就讓人感佩,也覺得賴醫師並不那麼外科醫師(印象中,外科醫師總是哪裡有病灶,刀就往哪裡切,血液裡流淌著不能不除惡務盡的快狠準SOP)。而他的思索,在他不算長的醫師生涯裡,也漸漸淬煉出他獨特的、帶著人性與溫暖的看診與治療方式。

在醫療有許多困境的此刻,一位外科醫師願意選擇多花點時間與心力,去靠近病患,去聽病患的心,去揣度若自己是纏綿病榻多年,那是多疼與痛的煎熬,又或需經歷地獄般的椎心換藥,但卻又僅能多活幾個月,自己會做何選擇……這些揣度,凝結成一個願意貼著病患傷痛前行的年輕外科醫師。


幾次,我與朋友聊著看病的經驗,我們都能理解台灣醫護所能面臨的血汗,但卻也常覺得在看診或被治療的經驗中,再能多些同理與尊重就好了。

而我,其實也知曉我們的這份期待,就像醫護們會希冀他們工作的制度及場域,能再多些設想與改善就好了。

於是,病患與醫護分別站立在一條河的兩岸,河水湍急,隆隆作響,但賴醫師正在跨越那條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