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22.08.08
面對歷史,不再逃避,是開啟「轉型正義」的第一步
文/大谷姆絲

然而,談論到二戰時,世人往往遺漏了勝利的這一方,其實也存在不少爭議。例如本書作者Susan Neiman蘇珊.奈門,身為美籍猶太裔哲學家,她踏出學院圍牆,開始觀察並實際訪談美國與德國──勝負對立的兩造,究竟有何差異。你可曾想過,當我們批評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如此泯滅人性的時候,美國南方施行的奴隸制度,其實同樣是對人權的迫害。更重要的是,德國政府與人民持續在反省與調整,而美國政府至今還未正式承認奴隸制度是錯誤的,社會上仍普遍存在著種族歧視與大小不斷的衝突。面對並釐清過去父輩所犯下的錯誤,並不是為了秋後算帳;絕口不提不代表沒有發生,反而可能對社會文化形成更長久的傷害。
根據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所述,所謂的「轉型正義」,指的是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對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壓迫而導致的社會(政治的、族群的、或種族的)分裂,所做的善後工作。台灣也已走上轉型正義之路,雖然時常因為觀點不同而衝撞,但正因為是民主法治社會,才能擁有自由討論的保障。我們都值得為此而努力,建立屬於我們的民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