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08.22

要是每個孩子都能被好好抱著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讀著這本書很有畫面:陽光普照的大草原上,零落著幾棵大樹。遠遠來了個瘦高男人,散步似的怡然自得,那註冊商標般的光頭在日光下閃閃發亮。是的,他是文國士。

有些不羈,但眼神溫柔,他看似不經意地瞥過四周,那些以樹蔭掩藏起的孩子們身影盡收眼底──

孩子們,有些相聚一起,有人獨據一方,但共通的是都在偷偷窺視……他們在這麼想嗎?「又來了一個人啊,看看他會在我們身邊待多久。」還是:「這次的這個大人,對待我們會不會不一樣?」又或者是:「這次來到這裡,會是我的最後一個歸屬地嗎?」畢竟他們都是從小、甚至才幾歲的年紀,便開始流落四方,被安置在不同寄養家庭、不同機構,或者上街求生存,活得不見天日的,所謂的壞孩子。



在文國士的自傳故事《走過愛的蠻荒》一書中,我們共同走過國國艱辛的成長路。被譏笑是「瘋子的小孩」,只因父母患思覺失調症;相依為命的奶奶年老,照顧有心但無力,因而他住過兩年育幼院(安置機構的一種形式)。

可我們畢竟身為旁觀者,從書中感受的遠不及他現實所經驗的驚險──若不是幸運地還有奶奶,不致家庭完全失能;若不是幸運地遇到好老師,在自傷及傷人(對,他差一步就要殺人)的邊緣,救回他……若不是生命中那許多幸運,不會有原鄉部落小學的「國國老師」,也不會有南投埔里的安置機構「陳綢兒少家園」,孩子們口中的生活輔導員「國國」。

我想,國國與其他社福工作、助人工作者不同的一個地方是:他特別清楚一份幸運,對一個生命來說是多麼珍貴。差之毫釐,他可能墜落,但你也可能是拉他一把的貴人。



陳綢只收男生,家園的孩子大約十歲到十八歲,辛苦的家庭出身:爸爸離家、媽媽棄養;媽媽過世、爸爸把牢獄當自家出入;爸媽車禍過世,雖然還有叔叔,但也無能力好好照顧……這不僅是書裡這些孩子們的背景,其實也是社會上許多受安置、或流落在外的孩子們,太相似的出身。

所以,有個小男孩剛到家園時,每次吃飯都像沒有下一餐似的狼吞虎嚥,每天睡覺都不敢熄燈,非常沒有安全感,直到確定每天都有同一位生輔員陪伴,才放下心。因為小小的他一覺起來,爸媽已不知去向,常常三餐不繼……

十歲的阿超,天真起來真可愛,但防備起來則不時三字經出口,不怕死的眼神。五歲遭棄養,沒有了家,在五年內流轉於好多不同地方、面對不同的大人和同伴──才十歲,已長年處於「為什麼就是沒有人要我」的重重失落打擊中。

十六歲的平平到家園的第一天,算著自己待繳的罰款,還有他想代還的父親的賭債(父親坐牢中)、奶奶的醫藥費,越算錢越不夠幫爸爸和奶奶,他擔心得哭了。本該是青春少年時,他想承擔的,卻遠超過他能承擔和該承擔的。



書裡只寫了九個孩子,但正如國國所言:這些人物背景與故事情節皆經修飾,如有雷同,只因我們的社會裡有數以千計的安置兒少,處境相似。

這些故事背後,是多少稚嫩的人生,沒有機會好好學習長大。但他們好努力地活。

但是對於這些辛苦的孩子,這社會、我們,又有多努力支持他們活得好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