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10.17
我們還有機會為下一個世代準備安穩的家
文/衛城出版編輯 林立恆
在《無住之島》出版的這一年,八零年代、九零年代出生的世代,已經邁入了三十歲的人生階段,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我們多數大學畢業,具備比父母更高的學歷,然而在我們的求學階段,臺灣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清楚,只是順從地在升學體制中埋首書堆、準備考試,直到踏入社會的時候,面對停滯的薪資,以及高不可攀的房價,才知道我們成了「崩世代」,上一代「工作三年、五年存到買房頭期款,繳貸款還能養小孩」的人生步調已經崩毀了,而我們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只有一片茫然。
不合理的高房價剝奪了我們透過購屋取得安穩住居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租屋成為了我們這個世代的常態,但是政府至今仍未徹底整頓租屋市場,放任租屋市場不透明。在租屋黑市中,房客與房東的權力不對等,每年重新簽訂租約的時候,都要擔心房東是否要調漲房租或甚至收回房子,使得房客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對我們來說,居住是沉重的負擔,我們要耗盡所有的力氣,才不至於流落街頭。不安是我們普遍的感受,因為高房價,臺灣社會產生了一個不安的世代,也在有房產的人與無住屋者之間製造了對立。
《無住之島》解析了臺灣高房價結構的成因,也指出了理想的住宅政策應有的精神。在編輯的過程中,跟著作者廖庭輝爬梳臺灣各個時期的住宅運動以及經濟局勢的變遷,補足了我學生時期對於臺灣社會的無知。求學階段我們以為只要具備就業的能力,就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可是現在我們卻對自己切身相關的居住問題毫無辦法,因為我們欠缺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對我來說,《無住之島》的意義不只是控訴高房價剝奪了我們這個世代的生存機會,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我們依然有機會為下一個世代打造人人都能安居的社會。首先必須改變看待居住困境的角度,打開公共的視野,不應該將居住當作個人要自己解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要共同面對的事。也因此居住正義的追求,同時也能弭平社會對立,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安穩的家,他知道無論自己在外面受到挫折或是失敗了,還有個等著他回去的家,相信這樣的社會將會是個有包容力的社會。
我們多數大學畢業,具備比父母更高的學歷,然而在我們的求學階段,臺灣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清楚,只是順從地在升學體制中埋首書堆、準備考試,直到踏入社會的時候,面對停滯的薪資,以及高不可攀的房價,才知道我們成了「崩世代」,上一代「工作三年、五年存到買房頭期款,繳貸款還能養小孩」的人生步調已經崩毀了,而我們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只有一片茫然。
不合理的高房價剝奪了我們透過購屋取得安穩住居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租屋成為了我們這個世代的常態,但是政府至今仍未徹底整頓租屋市場,放任租屋市場不透明。在租屋黑市中,房客與房東的權力不對等,每年重新簽訂租約的時候,都要擔心房東是否要調漲房租或甚至收回房子,使得房客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對我們來說,居住是沉重的負擔,我們要耗盡所有的力氣,才不至於流落街頭。不安是我們普遍的感受,因為高房價,臺灣社會產生了一個不安的世代,也在有房產的人與無住屋者之間製造了對立。
《無住之島》解析了臺灣高房價結構的成因,也指出了理想的住宅政策應有的精神。在編輯的過程中,跟著作者廖庭輝爬梳臺灣各個時期的住宅運動以及經濟局勢的變遷,補足了我學生時期對於臺灣社會的無知。求學階段我們以為只要具備就業的能力,就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可是現在我們卻對自己切身相關的居住問題毫無辦法,因為我們欠缺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對我來說,《無住之島》的意義不只是控訴高房價剝奪了我們這個世代的生存機會,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我們依然有機會為下一個世代打造人人都能安居的社會。首先必須改變看待居住困境的角度,打開公共的視野,不應該將居住當作個人要自己解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要共同面對的事。也因此居住正義的追求,同時也能弭平社會對立,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安穩的家,他知道無論自己在外面受到挫折或是失敗了,還有個等著他回去的家,相信這樣的社會將會是個有包容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