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2.12.12

邊走路邊看手機的日常,我們的心智亟需保健──

文/大塊文化第三編輯室總編輯 潘乃慧
這個時代不僅會因為Covid-19後遺症產生腦霧的現象,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分心、大腦神遊,心智缺乏訓練,損害了專注力。

根據研究,分心原本是人類祖先在野外求生的本能之一,畢竟隨時都有掠食者環伺,若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人類這個物種可能早就滅亡了。本書作者阿米希‧查博士從事專注力研究長達25年,她提出幾個關鍵問題:「人活著一定會分心嗎?」「這是身為人類難以避免的副作用嗎?」「這件事有很重要嗎?」

現代世界,科技當道,生活步調快速,環境及資訊瞬息萬變。如今的「掠食者」不再是猛獸,卻無所不在,利用人類容易分心的傾向,將專注力變為最新的「貨幣」或可利用的數據,而我們似乎別無選擇。但是《顛峰心智》告訴我們,大腦還是可以用別的方式專注,而且每天只要12分鐘。

一般人的生活高度倚賴網路,手機成為極其方便的隨身載體,隨時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也因為腦中的多巴胺容易被激發,可獲取短暫的滿足感,每天心甘情願貢獻大半的專注力在手機或社群網路上,壓力卻有增無減。直到我們發現身心出現了一些症狀,如認知力變差,焦慮、擔憂或情緒失控,難以集中精神,無法處理急迫之事,甚至跟不上其他人的步調。只是此時「專注力出軌」已是日積月累的沉痾,原因可歸結為「專注力下降」、「專注力被綁架」、「專注力分散」或「專注力斷裂」這幾個問題。

這本書不僅是作者研究專注力的軌跡,更是深入瞭解以上切身問題的過程。別以為研究專注力的學者,就不會有專注力的問題。阿米希‧查也曾陪著小孩閱讀卻心不在焉,或是因為無法專注體驗當下,產生嚴重焦慮的副作用──「牙齒麻掉」。她從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專注力缺失的各種成因:大腦一直在時空旅行,不斷「快轉」或「倒帶」,沒有持續播放,體驗當下;工作記憶不夠,連帶「心智白板」變小,進入缺乏專注力、不斷分心的惡性循環;陷入「模擬模式」,不斷編造故事,沉浸在個人的情境中;缺乏共享的心智模型,最終無法與人連結。

作者整合多年的實驗與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心智保健方法,包含幾種簡易可行的關鍵竅門,如找回專注力手電筒、身體掃瞄、意念之河、與人連結。所有的基礎練習都奠基於古老的人類智慧──正念冥想,卻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坐在特定的地點,才能夠培養。

「顛峰心智」原文為peak mind,除了重新找回專注能力,還有處於置高點、縱覽全局的意思。要讓專注力升級,就要常常處於「正念模式」,練好「後設覺察」──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在哪裡,大腦當下在做什麼。同時清楚自己和別人的狀況,才能夠在當下做最適切的判斷,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意孤行。

大腦有一半都貢獻給視覺感知,所以當我們走路時不好好走路,直想盯著手機,多半也無法關注自己的狀態,更別談聆聽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由此可見,鍛鍊專注力的目的,不單純是加強心智的耐受度,更能夠避免因為心神過度集中在自己身上、忽略旁人需求而產生的誤解與衝突。在這個大家對分心習以為常的時代,要創造健康的人際關係及情緒平衡,千萬別輕忽專注力受損的問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