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1.23
                            在出版的魔幻時刻,為出版人加油!
文/時報文化人文科學線資深編輯 張擎
                        
                            
                            據統計,臺灣有近五千家出版社,一年出版數萬種新書。然而,看似一片百花盛開的出版榮景,卻也常聽到這個產業已日落西山的感慨。
仍為媒介知識而努力——特別在人文書籍領域耕耘——的出版人,當然不得不面對許多現實壓力。畢竟,撇開出版從業人員的角色,我們也是讀者,同樣了解此時此刻有多少知識的載體正與書本競爭。
且先放下嘆息,讓我們回到初心。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化身,在還沒有電腦、手機、平板的時代,將作者的思想經由編輯、印刷並出版成書,才有機會麇集讀者、匯聚同志,乃至引起海嘯。因此,所謂的「出版」(publish),意思便是向世間推廣一本書。
翻開《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就像參加一趟出版的時光之旅。全書以四個歷史階段為分期,隨著22篇文章的主題,走入作者、出版者、通路、讀者所共同構築的記憶甬道。
從基督教長老教會引進第一臺活字印刷機,到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第一代出版人與出版社現身,清領至日治時期(1880-1945),曾經有誰在島嶼怎樣「種字」?為什麼要「種字」?又有哪些在日後成為思想的種子?
國民政府禁用日語後,上海、南京等民國出版業來臺扎根。在冷戰前期(1946-1978)壓抑肅殺的政治氛圍中,報刊與文學生產如何突破封鎖?人文書籍出版如何開拓現代版圖?在純文學的領域之外,瓊瑤與三毛又颳起怎樣的旋風?
冷戰後期(1979-1991),面對中美建交的國際新局、黨外運動勃發、市場機制更易,出版戰術如何因應調整?從文學類型市場的浮現、黨外雜誌的查禁和突圍,到新興詩刊與文學雜誌對社會現實的回應。臺灣出版業者如何在市場從屬的資本新秩序中走向集團化?高雄的在地出版又綻放著什麼樣的曙光與春暉?
解嚴與刑法第100條的修正,臺灣跨入言論自由新時代。612大限告別了翻譯羅曼史的盛世,迎來了全球與在地知識共振、西方思想大量譯介與臺灣學茁壯暢旺的出版新風貌。在眾聲喧譁的嘗試與探索中,我們是否迎來一個出版的嘉年華時代?
《出版島讀》試圖回溯上述的議題,並提供一個切入臺灣史的視角,記錄著在歷史洪流和江湖風雨中秉燭前行的出版人,面對強權與壓力時,不管是獨自練功抑或義氣結盟,奮力將知識的燈火傳遞給讀者的勇氣。
當知識碎片化的時代到臨,將作者完整的思想與論述編輯成書推介給讀者,更顯得十分必要。出版業只是近黃昏嗎?《出版島讀》以「寫給未來的字」作為全書最後一部分的標題,不僅寓意閱讀的永恆性,也預見了一條出版的未竟之路。身處在出版這一行的魔幻時刻,這本書裡的故事應該能為我們帶來許多激勵。因為字在江湖,必有迴響。
                    仍為媒介知識而努力——特別在人文書籍領域耕耘——的出版人,當然不得不面對許多現實壓力。畢竟,撇開出版從業人員的角色,我們也是讀者,同樣了解此時此刻有多少知識的載體正與書本競爭。
且先放下嘆息,讓我們回到初心。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化身,在還沒有電腦、手機、平板的時代,將作者的思想經由編輯、印刷並出版成書,才有機會麇集讀者、匯聚同志,乃至引起海嘯。因此,所謂的「出版」(publish),意思便是向世間推廣一本書。
翻開《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就像參加一趟出版的時光之旅。全書以四個歷史階段為分期,隨著22篇文章的主題,走入作者、出版者、通路、讀者所共同構築的記憶甬道。
從基督教長老教會引進第一臺活字印刷機,到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第一代出版人與出版社現身,清領至日治時期(1880-1945),曾經有誰在島嶼怎樣「種字」?為什麼要「種字」?又有哪些在日後成為思想的種子?
國民政府禁用日語後,上海、南京等民國出版業來臺扎根。在冷戰前期(1946-1978)壓抑肅殺的政治氛圍中,報刊與文學生產如何突破封鎖?人文書籍出版如何開拓現代版圖?在純文學的領域之外,瓊瑤與三毛又颳起怎樣的旋風?
冷戰後期(1979-1991),面對中美建交的國際新局、黨外運動勃發、市場機制更易,出版戰術如何因應調整?從文學類型市場的浮現、黨外雜誌的查禁和突圍,到新興詩刊與文學雜誌對社會現實的回應。臺灣出版業者如何在市場從屬的資本新秩序中走向集團化?高雄的在地出版又綻放著什麼樣的曙光與春暉?
解嚴與刑法第100條的修正,臺灣跨入言論自由新時代。612大限告別了翻譯羅曼史的盛世,迎來了全球與在地知識共振、西方思想大量譯介與臺灣學茁壯暢旺的出版新風貌。在眾聲喧譁的嘗試與探索中,我們是否迎來一個出版的嘉年華時代?
《出版島讀》試圖回溯上述的議題,並提供一個切入臺灣史的視角,記錄著在歷史洪流和江湖風雨中秉燭前行的出版人,面對強權與壓力時,不管是獨自練功抑或義氣結盟,奮力將知識的燈火傳遞給讀者的勇氣。
當知識碎片化的時代到臨,將作者完整的思想與論述編輯成書推介給讀者,更顯得十分必要。出版業只是近黃昏嗎?《出版島讀》以「寫給未來的字」作為全書最後一部分的標題,不僅寓意閱讀的永恆性,也預見了一條出版的未竟之路。身處在出版這一行的魔幻時刻,這本書裡的故事應該能為我們帶來許多激勵。因為字在江湖,必有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