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3.06
生存或許是一場競賽,但生活才是無止境的面對與妥協
文/聯經出版 黃榮慶
不論心靈或肉體上,每個人一生或多或少遭遇意外損傷。在那些碎裂不完整的當下或是接下來充滿變動未知的修復餘生,除了幸運之人或許能以更好或無損的樣貌接續原先的道路,大部分人面對的處境並非如此。繼續懷抱原先對未來的期待和規畫,那麼生命可能淪為一場漫長又折磨的等待,等待復原,等待放棄,等待灰心,等待死亡。
記憶力衰退再也寫不出好文章、出車禍後行動再也不方便、剛從矯治所出來卻難再重回熟悉職場、受傷開刀難再重回以往體能巔峰、結束撕心裂肺的戀情難再去愛、被悲傷回憶淹沒而難走出鬱悶、為控制疾病得服藥終生承受難熬的副作用、夢想破滅後找不到生存意義……人生難以避免遭逢那些「回不去了」的巨變,該怎麼辦?
本書的作者蘇萊卡遭遇的是俗稱的「血癌」,當花樣年華的高材畢業生遇上生存率不到三成的癌症,聽起來該是個抗癌勵志的故事?書中第一部分的確在寫遭遇疾病的過程,但比料想的更寫實也更誠實。書中描述自己幸運抵達所有癌症病患欣羨的預後存活,也熬過抗癌四年宛如黑洞般對周遭人需索無度的自我,卻始終得面對——根本沒有所謂「抗癌成功」這種媒體上大肆宣張的成就獎盃,實際上得到只有(生理、心理上)終生的傷疤、後遺症和各種復發的可能。
生存或許是一場競賽,但生活才是無止境的面對與妥協。活下來的她意識到抗癌沒有結束的一天,任何意外都可能拆散她和親人。那麼接下來,該如何面對原先想成為記者的人生夢想?罹病過程中她獲得機會在紐約時報專欄發表抗癌書寫和影片,接獲雪片般的讀者回函,信中除了鼓勵,透露更多的是對失落狀態與傷痛故事的共感與分享。於是在療程結束後,她帶著狗兒自駕環美,去見那些曾寫信給她的陌生讀者,訪問這些生命陷落之人如何面對傷痛,是為本書的第二部分。
當然,後來蘇萊卡出版本書、成為暢銷作家、到處演講、耕耘寫作也再次遭遇癌症復發和骨隨移植考驗,但她仍完成終生大事,至今努力去活去寫去愛。我對她受邀於TED發表演說時說過的一段話感悟頗多:每個人都將遭遇人生被中斷的時刻。不論是被診斷結果撕心裂肺、某種心碎或創傷使我們陷入谷底,我們得找到在中間地帶生活的方式,盡量應用現有的身心,不論它們的狀況如何。試著在最混亂、最豐富、最完整的意義上,活著。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而人類又何其渺小與脆弱,與其強求各種事成和圓滿,或許努力活在當下,發掘自身心之所向,盡力去活或許才更顯意義。
記憶力衰退再也寫不出好文章、出車禍後行動再也不方便、剛從矯治所出來卻難再重回熟悉職場、受傷開刀難再重回以往體能巔峰、結束撕心裂肺的戀情難再去愛、被悲傷回憶淹沒而難走出鬱悶、為控制疾病得服藥終生承受難熬的副作用、夢想破滅後找不到生存意義……人生難以避免遭逢那些「回不去了」的巨變,該怎麼辦?
本書的作者蘇萊卡遭遇的是俗稱的「血癌」,當花樣年華的高材畢業生遇上生存率不到三成的癌症,聽起來該是個抗癌勵志的故事?書中第一部分的確在寫遭遇疾病的過程,但比料想的更寫實也更誠實。書中描述自己幸運抵達所有癌症病患欣羨的預後存活,也熬過抗癌四年宛如黑洞般對周遭人需索無度的自我,卻始終得面對——根本沒有所謂「抗癌成功」這種媒體上大肆宣張的成就獎盃,實際上得到只有(生理、心理上)終生的傷疤、後遺症和各種復發的可能。
生存或許是一場競賽,但生活才是無止境的面對與妥協。活下來的她意識到抗癌沒有結束的一天,任何意外都可能拆散她和親人。那麼接下來,該如何面對原先想成為記者的人生夢想?罹病過程中她獲得機會在紐約時報專欄發表抗癌書寫和影片,接獲雪片般的讀者回函,信中除了鼓勵,透露更多的是對失落狀態與傷痛故事的共感與分享。於是在療程結束後,她帶著狗兒自駕環美,去見那些曾寫信給她的陌生讀者,訪問這些生命陷落之人如何面對傷痛,是為本書的第二部分。
當然,後來蘇萊卡出版本書、成為暢銷作家、到處演講、耕耘寫作也再次遭遇癌症復發和骨隨移植考驗,但她仍完成終生大事,至今努力去活去寫去愛。我對她受邀於TED發表演說時說過的一段話感悟頗多:每個人都將遭遇人生被中斷的時刻。不論是被診斷結果撕心裂肺、某種心碎或創傷使我們陷入谷底,我們得找到在中間地帶生活的方式,盡量應用現有的身心,不論它們的狀況如何。試著在最混亂、最豐富、最完整的意義上,活著。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而人類又何其渺小與脆弱,與其強求各種事成和圓滿,或許努力活在當下,發掘自身心之所向,盡力去活或許才更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