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3.20

每個人的臉孔,看起來都像個小水漥

文/聯經出版 叢書主編 黃榮慶
多年前曾以幾本暢銷大作在台掀起一陣私小說熱潮的韓裔日籍作家柳美里,睽違多年的小說創作,寫的不再是己身之事,而是出沒於東京上野公園的遊民日常。原來落腳於此之人竟有一大部分來自日本東北地區,無家可歸的緣由自然各有,但時代和命運的造就卻難以分說。

以往入夜途經台北車站外圍,那一圈圈傘落和紙板圍遮下的身影,總會使我不禁設想,餐風露宿的遊民可能由於失業、可能失去家人、可能有家歸不得。閱讀此書後才使我驚覺:有的人並不是不努力,並不是好吃懶做;相反地,他可能比任何人都認真,什麼活都肯做,什麼苦都肯受,但若竭盡半生心力換來的下場是悲苦,那麼流落街頭,不過是攤手任命運擺布罷了。

這本《JR上野站公園口》的主角阿和與明仁天皇同年月同日生,但就是無法獲得上天眷顧,運氣可說比一般人都還要來得差勁。生於貧農之家從小四處打工養家,娶妻生子好不容易撫養到能自立,妻兒卻在短時間內相繼離世。為了不拖累剩下的家人,他回到長年打工的東京,將自己放逐於這座繁華卻寂寥的城市。整個故事便是在現實與回憶不斷交錯中進行,讀者閱讀他的辛酸往事,知曉他的怨嘆哀慟,照見他過往生命中那些如燭火般搖曳的微小確幸,也理解失去一切後冷眼看待世事的漠然。被留下的他,彷彿只為等待死後與家人重聚而苟活。啊,如果命真如此,人就只能承受嗎?

柳美里以此作舉重若輕地描寫個人不幸之於命運、群體不幸之於時代,由近而遠地凝視和俯瞰,除了聚焦於社會議題層面的關注(相信會是許多讀者最初的體悟和作者的初衷),也有好幾種切入視角可深究。最初閱讀的我,一直困擾於敘事者阿和究竟以何種狀態訴說?是概括承受地賴活控訴?劫後餘生的殘問?還是鬼魂般的回憶囈語?一切的緣由尚留待讀者探索。

如果人生本是一場苦難,那麼倖存或死亡該是解脫或是磨難?倘若無論死活,不斷重複的苦痛和妄念皆無法消散或退去,又該如何?書中部分段落引入了佛家的思維——離苦得樂。同理與修行可能是方法之一,而我私心認為這本作品也是柳美里獻給那些經受災難後倖存之人的一本轉念之作。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摧毀了許多有形無形的人生,也震撼了世界;2014年這本書出版,作為一位災後身體力行搬遷到福島深耕的作家,她提醒了讀者:不論死去或留下,懷念或遺忘,同理並善待他者,或許將是最初和最終的善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