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6.09
工作到現在,你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因為幫孩子找家教,聯絡了朋友推薦的人選,三十歲的他在大公司研究室任主管,念書時有不少家教經驗,工作背景出色的他來當家教是友情插刀。電話中初談甚歡,一個開朗又謙和的男子,感覺對教學有熱忱,最後問他有沒有想要問我的,那短暫靜默透著絲遲疑,接著一反原先的自信,問:「你……不介意我的學歷嗎?」
「不介意啊。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的互動。」接著我疑惑:「你都已經做到了現在主管的職位,還會擔心自己學歷不夠好嗎?」
他苦笑說:「因為應徵家教吧,以前那段找家教因學歷碰壁的挫折感又回來了……」
「你可以更有自信的!現在的你有了工作歷練,跟以前不一樣了。當上主管的你跟大學生的你也不一樣了。」我忍不住激動,想鼓勵他面對過往「陰影」時,如今的他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去看見新的面相。
多少人也是這樣呢?畢業即失業、失業率一再上升,無論菜鳥或老鳥,都可能在工作的某段路上遇到某個「坎」。找工作碰壁,自責不夠好;遇到升職機會,擔心自己能力撐不起;與同事或朋友一比較,總自認不如人;想換跑道,又不確定有沒有人要……似乎不管走哪一條路,都總有個聲音在見縫插針地自我質疑。
事實上,你以為是職涯問題,背後往往帶著對你至關重要、需要去好好處理的生命議題,只是原本你沒察覺。
就像《每一次職涯瓶頸都是轉機》一書中,每一篇故事裡的主角,他們各自抱著對眼前職涯的猶疑或未來走向的迷惘,向生涯諮詢師求助,而這位助人者其實也曾在十年裡換了十份工作,杵在十字路口、前路茫茫的恐懼不安,他再清楚不過。
也因此,他更懂得這點:每一次你以為是「瓶頸」的關卡,其實給了你一個好機會,去發掘「為什麼卡住」、「是什麼拖住了我」、「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進而去找出方法,「怎麼做,可以幫助我達到」。
你所遇到的職涯瓶頸,其實反映出你對更好的自己的企圖心。
家教老師讓我聯想到書中〈打開自卑的心鎖〉的「雲雀」,不願透漏本名的她,工作毫無成就感,覺得公司同事都看不起她。但其實是自卑讓她認為被看不起,過去一次臨場退縮的經驗成了陰影,在她心裡種下自卑,拉住了她,自覺不值得發揮自己。而她要認清的是,每個人都有強項與弱項,「用優勢,避劣勢」是一種策略,不是無能。
事實上,書裡的每個例子,都能讓我們想起自己或身旁的人。這本書像一面鏡子,藉由工作問題映照出你我心裡的最困擾與最糾結。翻開《每一次職涯瓶頸都是轉機》,你將學到去聆聽並看見:自己心裡真正的企圖心、真正渴望的所在。
「不介意啊。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的互動。」接著我疑惑:「你都已經做到了現在主管的職位,還會擔心自己學歷不夠好嗎?」
他苦笑說:「因為應徵家教吧,以前那段找家教因學歷碰壁的挫折感又回來了……」
「你可以更有自信的!現在的你有了工作歷練,跟以前不一樣了。當上主管的你跟大學生的你也不一樣了。」我忍不住激動,想鼓勵他面對過往「陰影」時,如今的他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去看見新的面相。
多少人也是這樣呢?畢業即失業、失業率一再上升,無論菜鳥或老鳥,都可能在工作的某段路上遇到某個「坎」。找工作碰壁,自責不夠好;遇到升職機會,擔心自己能力撐不起;與同事或朋友一比較,總自認不如人;想換跑道,又不確定有沒有人要……似乎不管走哪一條路,都總有個聲音在見縫插針地自我質疑。
事實上,你以為是職涯問題,背後往往帶著對你至關重要、需要去好好處理的生命議題,只是原本你沒察覺。
就像《每一次職涯瓶頸都是轉機》一書中,每一篇故事裡的主角,他們各自抱著對眼前職涯的猶疑或未來走向的迷惘,向生涯諮詢師求助,而這位助人者其實也曾在十年裡換了十份工作,杵在十字路口、前路茫茫的恐懼不安,他再清楚不過。
也因此,他更懂得這點:每一次你以為是「瓶頸」的關卡,其實給了你一個好機會,去發掘「為什麼卡住」、「是什麼拖住了我」、「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進而去找出方法,「怎麼做,可以幫助我達到」。
你所遇到的職涯瓶頸,其實反映出你對更好的自己的企圖心。
家教老師讓我聯想到書中〈打開自卑的心鎖〉的「雲雀」,不願透漏本名的她,工作毫無成就感,覺得公司同事都看不起她。但其實是自卑讓她認為被看不起,過去一次臨場退縮的經驗成了陰影,在她心裡種下自卑,拉住了她,自覺不值得發揮自己。而她要認清的是,每個人都有強項與弱項,「用優勢,避劣勢」是一種策略,不是無能。
事實上,書裡的每個例子,都能讓我們想起自己或身旁的人。這本書像一面鏡子,藉由工作問題映照出你我心裡的最困擾與最糾結。翻開《每一次職涯瓶頸都是轉機》,你將學到去聆聽並看見:自己心裡真正的企圖心、真正渴望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