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6.12
人不怕後悔,只怕嘴硬──理解後悔的形成機制,自我救贖之必要
文/大塊文化第三編輯室總編輯/潘乃慧
曾以暢銷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影響一代讀者的管理思想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跨入情緒與感受的領域,發起大規模的「美國人遺憾態度調查計畫」,並架設「世界遺憾調查」,蒐羅一百多個國家、一萬五千人的各種憾事。《後悔的力量》細數這些遺憾,歸納出人類的四大核心遺憾,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耙梳人類為何要有後悔這種情緒,深入探究後悔對人生無以取代的作用。
後悔跟壓力一樣,可能教人一厥不振,也可能立即鞭策你繼續向前。關鍵就在於利用後悔的感受,引導大腦去啟動行為。作者整理出三種主要的後悔反應。第一種是「不必理會」,也就是壓抑、掩蓋或減少後悔的影響力,但這只是暫時關起門來,逃避不去觀看。第二種是「為了感覺而感覺」,一直沉溺其中,也會讓人陷入反芻性思考,甚至引發成嚴重心理問題,如憂鬱或焦慮。第三種則是「感覺促成思考」,不閃躲也不沉浸,讓它成為未來行動的催化劑。這時候,後悔就轉換成一股力量,作者的比喻很恰當,「後悔就像一支銳利的尖棍,而非一張壓人的厚重毛毯」,可以讓你繼續前行,探尋意義,卻不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
品克在這本講後悔的書中,借用了語言學的理論──每一種語言都建立於深層結構。品克認為後悔情緒也具有深層結構,可分為根基、勇氣、道德、人際四種主要類別。 根基遺憾跟人生的立基點或人生價值觀的確立有關。許多真實的後悔案例都顯示,因為某個人缺乏謹慎、責任感、努力,也減損了穩定感和安全感。
勇氣遺憾牽涉了從立基點跨出的下一步,因而錯失了不可多得的機會,可能表現在各種領域,但主要跟自我實現有關。
道德遺憾聽起來很嚴肅,但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一旦行差踏錯,可能悔恨終生,主題五花八門,從欺騙、不貞、偷竊到背叛、褻瀆,不一而足。
人際遺憾影響深遠。作者說得好,「我們的行動塑造了人生的方向,這一路上遇見的人,卻為我們的人生賦予意義。」因此,人際遺憾多半起於自我完整感被削減或未臻圓滿的關係。
承認自己後悔並不可恥,那然後呢?品克進一步剖析後悔的結構,發現後悔之事也可分為無作為遺憾與有作為遺憾,也就是因為沒有採取行動而後悔,以及做了某個決定而後悔;重點是後者會隨著年齡而增加。都採取行動了,還是後悔,那要怎麼辦?作者認為,有兩大心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投入當下:消弭遺憾、發揮「至少心態」。也就是先試圖彌補過錯,再修正眼前的處境;要是無法改善,就要將「要是心態」轉換成「至少心態」。儘管升起「要是我做了……,就好了」的念頭是人之常情,我們更要練習主動告訴自己:「至少我努力過了。」
後悔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屬於負面情緒,因此會把「我無怨無悔」掛在嘴上。沒想到有一個實驗結果是,訴說悔恨竟然比講述光榮的勝利,更能帶來幸福感,因為講出來或寫出來都可以幫助我們卸下包袱,把模糊抽象的不滿轉換成具體的語言,也就是發現感受,帶來行動。
自我揭露之後,很重要的下一步是自我同理。這不是批判、否定,也不是一味地加油、打氣。聽起來很複雜,卻可以後天學習;給自己一點鼓勵,「既不壓抑情緒,也不誇大或過度認同。」跟後悔之後挖掘自尊感,最後依然落入比較與合理化的陷阱之中,這才是中庸之道。
最後,不可或缺的一步是自我抽離。比如用第三人稱敘事,或是採用第三者的視角,拉開一點距離來看待過去的事件。這時,我們的情緒漸漸淡化,能客觀而理性地分析,也生起了解決的動力。
*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學習接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後悔正是時時刻刻生起卻很容易忽略的一種情緒。品克大費周章地舉辦調查,引用各項研究,試圖拆解這類情緒,為的也是讓廣大讀者從小處體會──後悔可以共處,更是瞭解自身慣性的一把重要鑰匙。
後悔絕非壞事
後悔跟壓力一樣,可能教人一厥不振,也可能立即鞭策你繼續向前。關鍵就在於利用後悔的感受,引導大腦去啟動行為。作者整理出三種主要的後悔反應。第一種是「不必理會」,也就是壓抑、掩蓋或減少後悔的影響力,但這只是暫時關起門來,逃避不去觀看。第二種是「為了感覺而感覺」,一直沉溺其中,也會讓人陷入反芻性思考,甚至引發成嚴重心理問題,如憂鬱或焦慮。第三種則是「感覺促成思考」,不閃躲也不沉浸,讓它成為未來行動的催化劑。這時候,後悔就轉換成一股力量,作者的比喻很恰當,「後悔就像一支銳利的尖棍,而非一張壓人的厚重毛毯」,可以讓你繼續前行,探尋意義,卻不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
後悔的深層結構──四大核心遺憾
品克在這本講後悔的書中,借用了語言學的理論──每一種語言都建立於深層結構。品克認為後悔情緒也具有深層結構,可分為根基、勇氣、道德、人際四種主要類別。 根基遺憾跟人生的立基點或人生價值觀的確立有關。許多真實的後悔案例都顯示,因為某個人缺乏謹慎、責任感、努力,也減損了穩定感和安全感。
勇氣遺憾牽涉了從立基點跨出的下一步,因而錯失了不可多得的機會,可能表現在各種領域,但主要跟自我實現有關。
道德遺憾聽起來很嚴肅,但往往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一旦行差踏錯,可能悔恨終生,主題五花八門,從欺騙、不貞、偷竊到背叛、褻瀆,不一而足。
人際遺憾影響深遠。作者說得好,「我們的行動塑造了人生的方向,這一路上遇見的人,卻為我們的人生賦予意義。」因此,人際遺憾多半起於自我完整感被削減或未臻圓滿的關係。
後悔有兩種──無作為遺憾與有作為遺憾
承認自己後悔並不可恥,那然後呢?品克進一步剖析後悔的結構,發現後悔之事也可分為無作為遺憾與有作為遺憾,也就是因為沒有採取行動而後悔,以及做了某個決定而後悔;重點是後者會隨著年齡而增加。都採取行動了,還是後悔,那要怎麼辦?作者認為,有兩大心態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投入當下:消弭遺憾、發揮「至少心態」。也就是先試圖彌補過錯,再修正眼前的處境;要是無法改善,就要將「要是心態」轉換成「至少心態」。儘管升起「要是我做了……,就好了」的念頭是人之常情,我們更要練習主動告訴自己:「至少我努力過了。」
如何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揭露、同理、抽離
後悔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屬於負面情緒,因此會把「我無怨無悔」掛在嘴上。沒想到有一個實驗結果是,訴說悔恨竟然比講述光榮的勝利,更能帶來幸福感,因為講出來或寫出來都可以幫助我們卸下包袱,把模糊抽象的不滿轉換成具體的語言,也就是發現感受,帶來行動。
自我揭露之後,很重要的下一步是自我同理。這不是批判、否定,也不是一味地加油、打氣。聽起來很複雜,卻可以後天學習;給自己一點鼓勵,「既不壓抑情緒,也不誇大或過度認同。」跟後悔之後挖掘自尊感,最後依然落入比較與合理化的陷阱之中,這才是中庸之道。
最後,不可或缺的一步是自我抽離。比如用第三人稱敘事,或是採用第三者的視角,拉開一點距離來看待過去的事件。這時,我們的情緒漸漸淡化,能客觀而理性地分析,也生起了解決的動力。
*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學習接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後悔正是時時刻刻生起卻很容易忽略的一種情緒。品克大費周章地舉辦調查,引用各項研究,試圖拆解這類情緒,為的也是讓廣大讀者從小處體會──後悔可以共處,更是瞭解自身慣性的一把重要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