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7.03
讓優秀人才自己長出來的領導力
文/先覺編輯 林淑鈴
在《可複製的領導力》問世多年,銷量將近兩百萬冊、甚至連一家烤鴨店的每個服務員都人手一冊時,為什麼一本領導力類型的書還要出續集呢?而且作者樊登還在續集的開頭很坦然地說,儘管它可能不會像「1」一樣叫好又叫座,還會讓很多管理者覺得不安全、不爽,甚至再也沒人推薦給員工看。
樊登在這8到10年當中觀察到,因為行動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賦予每個人強大的力量,讓原先的「正常世界」走向《反脆弱》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所說的「瘋狂世界」。
樊登覺得《可複製的領導力》所體現的管理方法與工具,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的口號叫做「讓80%的人做到80分」,一個優秀的員工可能相當於3~5個普通員工。但在如今的「瘋狂世界」中,最終拯救公司的將不再是這80%勤勤懇懇的人,而是20%、甚至2%充滿了活力和創意的「離經叛道」的人,比方說,一個人坐在直播間裡就可以賣出10家大賣場的量。而且現在符合瘋狂世界的職場、符合瘋狂世界的事業變得越來越多,就連他在做樊登讀書時,用到最多的工具和方法,都不是那個80分標準的方法,而是怎樣能激發出一個「10倍好」結果的方法。這種情況會對領導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就是他沉澱思考了新作《可複製的領導力?》的論點:如何「讓10%的人做到1萬分」。
看樊登新作《可複製的領導力?》時會發覺,他的前作提的都是可操作的方法,可能很容易就讀懂了,但新作有很多論點就需要稍微挑戰一下自己的思維,比方說,新作中會看到樊登在多處特別強調「長出來」這個觀點:人才自己長出來、組織自己長出來。他認為,商業環境和生物學環境一樣,都遵循著同一個殘酷的法則:適者生存。如果企業不能讓自己的物種保持足夠的活力,一定會被其他更優秀的物種取代。我們要讓自己不斷地進化,適應同樣不斷變化的環境,這樣才更能活下去。這就是他所說的「長出來」。此外,那些拯救公司的天才般人才都不是靠流程和規定打造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所以,他提出了相對於機械態組織的「生物態組織」,只有在一個自由的生物態環境下,才會有更多具備頑強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專案「長出來」。他還給出了打造生物態組織的五種基本思考方法,非常精采:十倍好、反脆弱、低風險創業、放權與試錯、讓組織自己長出來。
不過,樊登在《可複製的領導力?》的觀點,並不是在取代前作,可以說是前作的升級版。對於傳統企業,《可複製的領導力》依然有效,但領導者、管理者與經營者也一定要閱讀《可複製的領導力?》,保護和激發團隊的活力,讓優秀人才不斷湧現,也做好企業發展和變革的準備,增加企業應對瞬變挑戰的韌性,才能有跨越式的發展。
樊登在這8到10年當中觀察到,因為行動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賦予每個人強大的力量,讓原先的「正常世界」走向《反脆弱》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所說的「瘋狂世界」。
樊登覺得《可複製的領導力》所體現的管理方法與工具,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它的口號叫做「讓80%的人做到80分」,一個優秀的員工可能相當於3~5個普通員工。但在如今的「瘋狂世界」中,最終拯救公司的將不再是這80%勤勤懇懇的人,而是20%、甚至2%充滿了活力和創意的「離經叛道」的人,比方說,一個人坐在直播間裡就可以賣出10家大賣場的量。而且現在符合瘋狂世界的職場、符合瘋狂世界的事業變得越來越多,就連他在做樊登讀書時,用到最多的工具和方法,都不是那個80分標準的方法,而是怎樣能激發出一個「10倍好」結果的方法。這種情況會對領導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就是他沉澱思考了新作《可複製的領導力?》的論點:如何「讓10%的人做到1萬分」。
看樊登新作《可複製的領導力?》時會發覺,他的前作提的都是可操作的方法,可能很容易就讀懂了,但新作有很多論點就需要稍微挑戰一下自己的思維,比方說,新作中會看到樊登在多處特別強調「長出來」這個觀點:人才自己長出來、組織自己長出來。他認為,商業環境和生物學環境一樣,都遵循著同一個殘酷的法則:適者生存。如果企業不能讓自己的物種保持足夠的活力,一定會被其他更優秀的物種取代。我們要讓自己不斷地進化,適應同樣不斷變化的環境,這樣才更能活下去。這就是他所說的「長出來」。此外,那些拯救公司的天才般人才都不是靠流程和規定打造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所以,他提出了相對於機械態組織的「生物態組織」,只有在一個自由的生物態環境下,才會有更多具備頑強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專案「長出來」。他還給出了打造生物態組織的五種基本思考方法,非常精采:十倍好、反脆弱、低風險創業、放權與試錯、讓組織自己長出來。
不過,樊登在《可複製的領導力?》的觀點,並不是在取代前作,可以說是前作的升級版。對於傳統企業,《可複製的領導力》依然有效,但領導者、管理者與經營者也一定要閱讀《可複製的領導力?》,保護和激發團隊的活力,讓優秀人才不斷湧現,也做好企業發展和變革的準備,增加企業應對瞬變挑戰的韌性,才能有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