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7.24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
文/馬可孛羅編輯室
對於喜歡植物、熱愛走山的讀者來說,邱一新這個名字想必絕不陌生。若說其暢銷前作《尋找台灣特有種植物》,是一新行走古道見聞中反映季節的前菜、勾起味蕾的餐前酒,本書或可說是他坐在甜點前,回顧人生主菜的心境歷程。
正如作家劉克襄在推薦序寫到,近來「古道」一詞就像特有種,讓廣大的登山健行者聽罷眼睛為之一亮,這些山徑既是前人開天闢地之路,又像殘存卻鮮活的歷史現場,不斷誘人回顧過往。
一新則藉由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旗手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在著作中所定義的「故道」(The Old Ways),反問自己在這一條條古道、一幕幕古老的地景中感受到了什麼?以及明白了多少未知的自己?
為此,他總說自己是不合時宜的旅人:
「我的島嶼旅行,通常不怎麼在乎古蹟名勝,卻想知道我的祖先是怎麼過生活的。」
「明明生活在現代,卻老想往消失的過去走……走著走著,不免回望自己在人生某些時間點、壓抑著傷痛走下去的生命閾境,故道便成了貫穿本書的『閾境之路』。」
他將自己這十餘年來,每一次閱讀、每一個步伐所接觸到的自然、顧盼的歷史、觸發的省思,積累而成書中二十條認識台灣的學習路徑。
在書中,他與獵人為伍,與雪巴同行,有時專注傾聽專家的見解,有時落單在隊伍末,看山望雲、諦聽鳥鳴,小憩時停下手沖一杯咖啡、小食當地特產,獨自感受山行的美好。
追源,溯流,欲靜。
他不只滿足於講述故道的歷史、細數內心採集的植物,他亦試圖在大自然重整自己的節奏,尋回島嶼生活中不停被竊取的寧靜。
側看邱一新,就算奔赴在雜沓的城市裡開會,也往往是一身輕裝、背著個大背包,彷彿一動念隨時都能往山裡頭跑。
一新早年位居媒體高層,如今仍是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可他卻是在職涯遭受重挫、困居在家的谷底時刻,才深深意識到作為徒步旅人真正的意義。他心想,既然都在谷底了,那麼只剩下眼前這一條路——走吧,往家山走!走吧,走到怒氣消失為止!就這樣,他那讀書又走路的山旅人生,隨著心境愈拓愈寬。
他常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
他認為人的雙腳一如鳥的雙翅,引領人們走出梭羅(Henry Thoreau)在《湖濱散記》裡重新定義的風景:
「無論我坐在哪裡,都可以在那裡住下來,而風景就以我為中心,朝四面八方延伸……」
閱讀旅行的本質就是行動的文學。一如劉克襄所說:「唯有走過,我們才有堅實說話的自信。」
無數哲學家和文學家皆著迷於「走路」,不是因為他們估量著抵達終點的成就感,而是生活的價值就在路上,徒步本身即是意義。
從四處行醫布道的馬偕、拍下台灣各地珍貴風土的攝影家湯姆生,以至於清領日治時期的諸多探險家、人類學與博物學家,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與作者一同追隨歷史上徒步旅人的足跡,踏進部落、走上霧海、闖入瀰漫野性氣息的山林,享受曠野在內心釋放的力量。
正如作家劉克襄在推薦序寫到,近來「古道」一詞就像特有種,讓廣大的登山健行者聽罷眼睛為之一亮,這些山徑既是前人開天闢地之路,又像殘存卻鮮活的歷史現場,不斷誘人回顧過往。
一新則藉由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旗手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在著作中所定義的「故道」(The Old Ways),反問自己在這一條條古道、一幕幕古老的地景中感受到了什麼?以及明白了多少未知的自己?
為此,他總說自己是不合時宜的旅人:
「我的島嶼旅行,通常不怎麼在乎古蹟名勝,卻想知道我的祖先是怎麼過生活的。」
「明明生活在現代,卻老想往消失的過去走……走著走著,不免回望自己在人生某些時間點、壓抑著傷痛走下去的生命閾境,故道便成了貫穿本書的『閾境之路』。」
他將自己這十餘年來,每一次閱讀、每一個步伐所接觸到的自然、顧盼的歷史、觸發的省思,積累而成書中二十條認識台灣的學習路徑。
在書中,他與獵人為伍,與雪巴同行,有時專注傾聽專家的見解,有時落單在隊伍末,看山望雲、諦聽鳥鳴,小憩時停下手沖一杯咖啡、小食當地特產,獨自感受山行的美好。
追源,溯流,欲靜。
他不只滿足於講述故道的歷史、細數內心採集的植物,他亦試圖在大自然重整自己的節奏,尋回島嶼生活中不停被竊取的寧靜。
側看邱一新,就算奔赴在雜沓的城市裡開會,也往往是一身輕裝、背著個大背包,彷彿一動念隨時都能往山裡頭跑。
一新早年位居媒體高層,如今仍是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可他卻是在職涯遭受重挫、困居在家的谷底時刻,才深深意識到作為徒步旅人真正的意義。他心想,既然都在谷底了,那麼只剩下眼前這一條路——走吧,往家山走!走吧,走到怒氣消失為止!就這樣,他那讀書又走路的山旅人生,隨著心境愈拓愈寬。
他常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去。」
他認為人的雙腳一如鳥的雙翅,引領人們走出梭羅(Henry Thoreau)在《湖濱散記》裡重新定義的風景:
「無論我坐在哪裡,都可以在那裡住下來,而風景就以我為中心,朝四面八方延伸……」
閱讀旅行的本質就是行動的文學。一如劉克襄所說:「唯有走過,我們才有堅實說話的自信。」
無數哲學家和文學家皆著迷於「走路」,不是因為他們估量著抵達終點的成就感,而是生活的價值就在路上,徒步本身即是意義。
從四處行醫布道的馬偕、拍下台灣各地珍貴風土的攝影家湯姆生,以至於清領日治時期的諸多探險家、人類學與博物學家,讀者可以透過這本書,與作者一同追隨歷史上徒步旅人的足跡,踏進部落、走上霧海、闖入瀰漫野性氣息的山林,享受曠野在內心釋放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