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7.31

不刻意,卻留下浮光掠影的人生故事-《流光.散策》的出版背後

文/廖志峰
2017年5月,我出版《流光》這本書,這本原先在臉書逐日撰寫的文字,沒想到出書之前,竟已累積四十多萬字,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同時無意間留下了我在出版這條路上所有遇到的人與書的故事,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場域,書店的故事,非常珍貴。

只會出一本這樣的臉書文集,我曾對自己這樣說。書的故事,本來應該停在二○一七年五月。於是初版售罄後,我把《流光》做成電子書上架,決定放生。作為出版人,我的環保意識也顯示在書的出版上,慎選慎出,自己的出版人隨筆已出版過就好,我應該追隨數位化潮流,《流光》於是有了電子版上架。但是陸陸續續有讀者來問這本書,想閱讀紙本。我開始想,也許不是每本書都適合做成電子書。重新出版的因緣始於二○二三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有位書友到攤位上來買《流光》,我說絕版了,朋友卻說她在某攤位看到一本全新的《流光》。我很驚訝,市面上已沒有流通了,何況是書況好的?來源可疑。想來也許是前一陣子一位作家向我要了這本珍藏的書去讀,因此開始它流轉的命運。我說如果你看到就買吧,雖然心裡不免有些嘀嘀咕咕,有一種被突襲的感覺,也許是時候重新出版了。

於是改版重出。為了要與舊版有所區隔,重出的《流光》增加了大約二萬八千字左右,收錄的文章從二○一七年之後到二○二二年所寫的臉文精選,挑出於我意義深刻的人事與記憶。重新檢出閱讀時卻發現文字透著歲月難掩的瑩光,對著往日時光眨眼,令人驚喜。全書文字既然已逸出了原來的範疇,那麼書名呢?要沿用?或重新命名?頗傷腦筋。我實在捨不下「流光」這個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最能代表自己在人世流轉中的心情,於是保留了。至於新編收入的文章,本質的散步步調如故,於是用了「散策」來函括,於是定名《流光.散策》。

書稿整理的過程是甜美的,我重新閱讀過去所有的文字,好像又重歷與這些師友互動的溫暖,場景重現。對我個人來說,編輯這份工作所能得到最甜美的果實我已經獲得了,無法再奢求了。新收的文章特別著重已經辭世的余英時教授、尉天驄老師,和彭明敏教授諸位前輩,但對我來說,他們的精神永在。我以文字定格時光,安慰的是自己中年的徬徨。

新版還特別邀請了作家也是出版前輩同行:陳雨航、李金蓮、果子離,和陳夏民寫推薦語,非常感謝他們的盛情與鼓勵。幾乎每個受邀朋友都是一口就答應了,我覺得這些同行特別了解我的心情。這本書可以當成一般隨筆或城市風景閱讀,但也可以說是獻給自己職人生涯的紀念,我不願這些偶然相遇的人事隨風而逝。書很厚,是因為故事很多,我希望分享我所真誠感受到的人情與溫暖,這是無法復刻的人生旅程。但願各位朋友能從文字裡可以讀出一個時代的文人側影與我們這個世代所經歷的文化風景。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優游自在地展開這段旅程吧。閱讀快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