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08.07
                            反映文化百態的一面鏡子
文/九歌出版社行銷企劃 林子喬
                        
                            
                            《山鏡》以一場阿美族對已逝者的追思之旅,開啟人與山的依存與糾葛,鏡射出歷史與土地的多重變貌。作者張郅忻以鏡為喻,刻畫圍繞山而生的小人物生存史,也試圖從在地的角度,描繪新竹五峰鄉不同族群長久以來共生的樣貌。
故事主角——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還願意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張郅忻實際走訪竹東五峰、六龜、台東和花蓮的屋拉力部落,並採訪相關的人物,使故事的人物塑造與背景都更加立體。她把山視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的面相,勾勒出依附其中生活的人們,各種愛恨情仇,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層慾望、矛盾與掙扎,更顯現人的渺小與無奈。
張郅忻的家族本身就存在著《山鏡》故事中異文化的碰撞,她從小在客家庄長大,阿公(祖父)曾於上世紀六、七○年代的越戰時期被派遣到越南紡織廠工作,大嬸嬸是越南人,小嬸嬸是印尼人,同父異母的妹妹有阿美族血統。
繼以一九六○年代阿公(祖父)從台灣到越南的移動為題材寫就的《織》、以母親在一九七○年代離開家鄉到西門町逐夢營生為藍本創作的《海市》之後,今年張郅忻再推出《山鏡》,串聯成「客途三部曲」。三部小說的故事各自獨立,卻也相輔相成,如同鏡像般,完整映射出其家族多元文化的交融纏繞,以及兩代客家人的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
                    故事主角——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還願意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張郅忻實際走訪竹東五峰、六龜、台東和花蓮的屋拉力部落,並採訪相關的人物,使故事的人物塑造與背景都更加立體。她把山視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的面相,勾勒出依附其中生活的人們,各種愛恨情仇,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層慾望、矛盾與掙扎,更顯現人的渺小與無奈。
張郅忻的家族本身就存在著《山鏡》故事中異文化的碰撞,她從小在客家庄長大,阿公(祖父)曾於上世紀六、七○年代的越戰時期被派遣到越南紡織廠工作,大嬸嬸是越南人,小嬸嬸是印尼人,同父異母的妹妹有阿美族血統。
繼以一九六○年代阿公(祖父)從台灣到越南的移動為題材寫就的《織》、以母親在一九七○年代離開家鄉到西門町逐夢營生為藍本創作的《海市》之後,今年張郅忻再推出《山鏡》,串聯成「客途三部曲」。三部小說的故事各自獨立,卻也相輔相成,如同鏡像般,完整映射出其家族多元文化的交融纏繞,以及兩代客家人的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