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10.09

41個與自然偶遇的魔幻時空,41個深掘靈魂的珠寶盒

文/大塊文化第三編輯室總編輯 潘乃慧
如果說,自然寫作多半記錄人觀察自然之後記錄下來的文字,《向晚的飛行》不僅跟自然的對話,也含攝了對人類位置的反思。沒有一味的批評,而是不斷移動秤桿上的秤錘,試圖從不同的情境去揣想某個生命的位置、生命與生命擦身而過的情境,或是其中一方可能聞得的氣味。

點綴夜晚與白晝的行為


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是作者賦予這本集子的名稱──「向晚的飛行」。在此篇文章中,作者提及雨燕每個晚上的飛升習性,有人稱之為「vesper flights」,因vesper這個字本身有晚禱之意,可作「晚禱飛行」,但詮釋為「夜間飛行」,乃至「向晚的飛行」亦無不可。作者說:「我一直覺得『vesper flights』是世上最美的詞語,像一抹不斷消逝的藍。」而和此雨燕的晚禱飛行呼應的,是作者小時候感到壓力時,會趁睡意尚未襲來前做一種自我療癒的冥想。她想像自己和地心之間隔著層層地殼──地球科學課本中出現的上部地函、下部地函、內地核、外地核等,再從自己往上延伸到大氣層,包含對流層、平流層,一直到外氣層。「對流層有如一條暖毯包裹著我,還有那條紅色的鴨絨棉被、今天晚餐餘留在樓上的香氣,以及樓下我母親忙碌敲擊打字機的聲音。」

每晚,雨燕的飛行儀式則將牠們帶往「對流邊界層」。在其頂端,雨燕會接觸到不同的風流,不受下方地形的影響,還可觀察到遠方的雲系變化,得以做某種天氣的預測。加上鳥類本有的羅盤指引能力,綜合了星辰、風、光線、磁場等參考點,這個生物在另一個邊界,進行某種可以指引自我的觀測,好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而且,這夜晚的飛行,其實還有另一段發生在黎明的對襯性飛升,而這兩個時段,光照度剛好相仿。

脫節,所以重新歸位


在科技主導日常生活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描述和自己產生關係的其他生命,或是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或宇宙中)所處的位置。那似乎是一個即使忽略也無須觀照的外在環境,我們只需留意自己每天是否有足夠的金錢可供存活,把自己餵飽,照顧好這副身軀。有了可隨身攜帶、可完成更多任務的工具,更集中的人生管理與延伸應用,已然成形。除非刻意拓展,個體的五感將逐漸限縮,從意識到行動的「距離」也會因為科技帶來的便利而大大縮短。那是一種無意中的感官截肢,伴隨著自我意識的凸顯和強化。

我認為《向晚的飛行》不僅是作者試圖將生活的印跡用文字記載下來,也記錄了她作為人類或生物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所發出的「回聲」(或許創作都有這樣的特性)。自然寫作通常有一個很明確的觀測對象,但也往往從一個主題蔓延出去,最後反而指向觀察者自身。我們的觀察視角所反映的,其實是我們的選擇、行走方向、所在位置。再細膩的觀察,經過感官的接收,到大腦的解讀、分析、判斷,再到文字的轉寫,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時,已有了不同的詮釋,並轉換為各自獨立的影像與再現經驗。

在意,因此跨越科學與文學的分野


作者有著自然研究者的背景,她在序文中,卻提到這本書的主題是愛。乍聽好像有點俗氣,但只消翻開任一篇的一頁,即可感受、知曉她對「由人以外的生命構成的閃閃發光的世界」的愛。她說:「我因為從事科學史研究,反而得知,人一直以來總是無意識地把自然世界當作鏡子,看見的無可避免是自身的倒影。……我希望這本書訴說一件事,這件事在人類當今這個歷史時刻,可能具有最深切的意義:那就是學習肯定、學習去愛彼此的不同。嘗試用與你不同的眼睛觀看周遭。明白你賴以觀看世界的方式並非唯一。」科學的確解開許多難解的宇宙奧祕,「科學所做的事,是我希望更多文學也能做到的事。我希望文學向我們指出,人其實活在一個縝密複雜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不全然只與我們有關,也不單單屬於我們。世界從來就不屬於我們。」

這是多麼直指核心的提醒。如果缺乏反思與感受能力,線性的發展與觀察、分析,即使可能達到某種效益,依然是侷限在一隅的角度與思維,無法顧及整體。文學使用的工具或許是情感、價值、直覺,看似無法具體成事,卻能輕巧觸及科學或實務無法抵達的邊界,在描述這些和動物、植物相遇的場景時,讓人起雞皮疙瘩。在這本散文,創造了眾多魔幻時空,散落在靈魂珠寶盒的角落。天氣、童年、生活的回憶與書寫看似稀鬆平常,那陣陣襲來的感想與覺受,卻是一顆顆濃縮、凝結在植物葉子上的晨露,自然不造作,散發及時而幽然的沁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