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10.09

如何好好獨居、獨活與獨老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
劉秀枝醫師在新作《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中,寫了一段事例。常趴趴走的她有次偕友參團出國旅遊,但朋友臨時無法同行,她少了個室友,引來其他團友關心地詢問:「你敢一個人住?」

獨居多年的她,想起一位同為七十多歲的好友,因實在無力照顧重度失智的先生,最後讓他住進長照機構,但仍把外籍看護留下。問她既然不需要,何不省下一筆看護的花費?好友說,除了仍期待有天先生能回家,也因為她結婚四十多年來,從未一個人獨自生活。而如今老伴不在旁、孩子在外地,她一下子不適應只有自己一個人,需要人陪。

● 這是秀枝醫師在寶瓶出的第五本書。除了失智症專書《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從《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把時間留給自己》、《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近十年以來,也伴隨著愈來愈多關於老後生活安排、節奏調整、健康注意等,如何接納老年的觀點與討論。

但說到底,我們都無法迴避的一點就是:每個人都終究會是「一個人」。

無論獨身或有伴、是否有子女,終有一天,老伴可能先走、子女不會隨侍在側(事實上根據內政部統計的台灣人平均壽命,女83.28歲,男76.63歲,女性比男性多七年)。

因此,面對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地獨居、獨活與獨老。


但正如秀枝醫師的主張:「老不見得孤獨,一人獨居也不見得孤寂、落寞。獨居老人也可以活得自在又充實。」

她就是個把生活玩得很開心的人,從她的書裡,你將能學到如何享有自在、放鬆與快樂,「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

年紀大了,免不了得上醫院修修這裡、補強那裡。身為醫師的她筆下有許多珍貴的醫學觀點和實例分享,當你愈去認識這些熟齡常見病,便能減少不安和害怕。

劉醫師說她不會投資理財什麼的,但是退休並一個人生活多年,在經濟用度上,她自有一套方法與考量。更重要的是,有病就去看醫生,不要自己揣測,及早治療,以免拖延日久,更增醫藥費呀。


秀枝醫師坦誠道來:「享受著一個人自由自在的我,如今成了獨居老人。既然沒有養兒育女,老了也不冀望有人照顧,心境得自我調適,並且把快樂的老後生活安排好,將來才能走得瀟灑。」

千萬別被媒體常用的孤老、孤獨老人等用語牽著鼻子走。為了「終究一個人」的那一天,從此刻起,我們就來超前部署,預作準備,幫助自己在健康、經濟和心情上,都可以「快樂的獨老」。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