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10.23
花草有情,森林即如人生百景
文/聯經出版文學編輯 杜芳琪
作家蔡素芬以小說起家,一路走來累積許多知名作品,經典之作如《鹽田兒女》關注女性的堅毅與掙扎、父權宰制及傳統社會下的悲劇愛情;《藍屋子》寫物件、時空、歷史往事;《台北車站》寫人生尋找出口之路徑曲折……。時隔數年,她推出新作《森林詠嘆調》,卻一別前作文體,改寫長詩。引頸期盼多時的讀者也許會為此折變感到些許驚訝,而究其原因,原來小說家一開始中學時愛寫的其實即是詩,大學後寫了小說,得過無數獎項,便一路沒有回頭。即便如此,幼少年間心中種下的苗仍緩慢抽拔茁壯,寫過散篇,也經常讀詩。直至疫情期間,作家為沉澱心靈,終拾起那隻靜置於旁的詩筆,完成人生中第一本長詩集。
全書分為五大章,共五十六首長短不一的詩,加上序曲及終聲,總共五十八首。《森林詠嘆調》,顧名思義,以森林及大自然為背景舞台,實在以森林中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借喻人生過程,關懷自然風景,也關懷人世百態。長詩以敘事為主要任務,文字淺白易解,然而意象美妙,揀選的字詞時時自然流露文氣。看詩人寫夜風:「聽那夜風交織的樹語/及鳥鳴蟲唧/這首未曾靜息的夜曲使/森林遺失了邊界」,寫霧如誤解:「霧只是一層稀釋了光線的紗帳/暫時遮蔽了陽光的真貌/猶如誤解蒙蔽真實/陽光會再來/誤解會像風一樣自然吹散」,寫大火後的新生:「安靜的聲息裡/有微弱的風載著夜裡輕輕的聲響游走/你聽到新葉從枝椏抽出的聲音/或一隻蚊蚋振翅的輕顫?」比喻及細節暗藏詩中,時時咀嚼,時時有新的發現。
詩集編排從年輕時的初生繁榮之貌,步入中壯年碰到波折與應對,到暮年歷經人生磨難後的處世態度……作家說:「全詩應讀畢,才豁見全景。」寫的雖然是詩,又何嘗不是人生?歷經種種挫折、以為前路無光,沉心應對,兼以時間淬鍊,才看得見前路柳暗花明。
作家關懷世事的眼光與磨利的筆尖一刻未停,而作為讀者,總忍不住貪心好奇下一本書會是如何一種風景,途中又有什麼樣的驚喜。
全書分為五大章,共五十六首長短不一的詩,加上序曲及終聲,總共五十八首。《森林詠嘆調》,顧名思義,以森林及大自然為背景舞台,實在以森林中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借喻人生過程,關懷自然風景,也關懷人世百態。長詩以敘事為主要任務,文字淺白易解,然而意象美妙,揀選的字詞時時自然流露文氣。看詩人寫夜風:「聽那夜風交織的樹語/及鳥鳴蟲唧/這首未曾靜息的夜曲使/森林遺失了邊界」,寫霧如誤解:「霧只是一層稀釋了光線的紗帳/暫時遮蔽了陽光的真貌/猶如誤解蒙蔽真實/陽光會再來/誤解會像風一樣自然吹散」,寫大火後的新生:「安靜的聲息裡/有微弱的風載著夜裡輕輕的聲響游走/你聽到新葉從枝椏抽出的聲音/或一隻蚊蚋振翅的輕顫?」比喻及細節暗藏詩中,時時咀嚼,時時有新的發現。
詩集編排從年輕時的初生繁榮之貌,步入中壯年碰到波折與應對,到暮年歷經人生磨難後的處世態度……作家說:「全詩應讀畢,才豁見全景。」寫的雖然是詩,又何嘗不是人生?歷經種種挫折、以為前路無光,沉心應對,兼以時間淬鍊,才看得見前路柳暗花明。
作家關懷世事的眼光與磨利的筆尖一刻未停,而作為讀者,總忍不住貪心好奇下一本書會是如何一種風景,途中又有什麼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