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11.20
為了不傷害我愛的人,也為了不再讓我感到受傷
文/大田出版編輯 葉羿妤
對於那些曾讓你感到受傷的對話時刻,你是否依然耿耿於懷?
明明只是想對老闆提出不同的想法,就算沒被採納也無妨,老闆反而大肆批評自己的意見;明明只是想和朋友喝咖啡聊聊,對方卻只顧向你吐苦水,從工作、感情再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你頓時被負能量壓得喘不過氣;明明只是想和愛人訴說心事,希望得到安慰,對方卻完全無視自己的心情……
為什麼對話最終總會脫離軌道,往出乎意料的方向發展呢?
如果你對以上的情境深有同感,那麼,這本書你一定要讀一讀。
如果將對話比喻成一連串的拋接球遊戲,我們只需要把手中的球好好丟出去,讓對方穩穩接住。換句話說,「對話」並不是要砸中別人的躲避球、不是要把對方殺個措手不及的排球、更不是為了讓打擊者打不中而投出各種變化球的棒球,所以,如何用適合的方式丟球、接球,便是這個遊戲中的關鍵。本書作者林玎珉身為十三年的資深溝通專家,曾在韓國優秀企業、公家機關與大學舉辦演講,她毫不藏私傾囊相授,把受用無窮的對談訣竅,寫成她的第一本書《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除了教導讀者如何好好把話說出口,更點出人們談話總是原地踏步的原因,提醒讀者「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的解決,只有圓滿的妥協而已」。
這本書引用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樣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美國精神分析師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所創建的「溝通分析」。這個理論能幫助我們掌握自己與對方的自我狀態,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應對能力,以求掌握狀況,並用正確的方式和對方建立關係。書中介紹了三種自我狀態、五種內在個性,進而衍伸出三種對話類型、五種說話模式,再加上作者專業的分析和解說,讓讀者可以從這些分類中更加認識自己的「溝通DNA」,經由不斷的自我覺察,慢慢理解何謂「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對話。
值得一提的是,十月中旬作者來台灣做短暫旅遊的同時,特地來拜訪大田出版。活潑開朗的她活絡了當時現場的氣氛,加上她慢條斯理又言之有物的說話方式,讓我們不禁連連點頭如搗蒜,也被她真誠親切的態度深深打動。她也和我們分享,韓國讀者把本書當成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在網路紛紛留下真摯的評論,表示自己因為讀了這本書,開始改變既往的溝通模式,而後也真實改善了他們的人際關係。這些回饋讓她感到非常開心,因此她也相當期待新書在台灣出版。身為本書編輯的我,忍不住期待台灣讀者的迴響。
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方式,是否就是成熟大人的說話方式呢?在人際溝通這條道路上,如果時時刻刻能以沒有刺耳的評語、沒有偏頗的發言、更沒有充滿低氣壓的自白,是否我們就更能夠貼近與對話者的心靈呢?讓我們一同用本書,踏出「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對話練習」第一步。
明明只是想對老闆提出不同的想法,就算沒被採納也無妨,老闆反而大肆批評自己的意見;明明只是想和朋友喝咖啡聊聊,對方卻只顧向你吐苦水,從工作、感情再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你頓時被負能量壓得喘不過氣;明明只是想和愛人訴說心事,希望得到安慰,對方卻完全無視自己的心情……
為什麼對話最終總會脫離軌道,往出乎意料的方向發展呢?
如果你對以上的情境深有同感,那麼,這本書你一定要讀一讀。
如果將對話比喻成一連串的拋接球遊戲,我們只需要把手中的球好好丟出去,讓對方穩穩接住。換句話說,「對話」並不是要砸中別人的躲避球、不是要把對方殺個措手不及的排球、更不是為了讓打擊者打不中而投出各種變化球的棒球,所以,如何用適合的方式丟球、接球,便是這個遊戲中的關鍵。本書作者林玎珉身為十三年的資深溝通專家,曾在韓國優秀企業、公家機關與大學舉辦演講,她毫不藏私傾囊相授,把受用無窮的對談訣竅,寫成她的第一本書《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除了教導讀者如何好好把話說出口,更點出人們談話總是原地踏步的原因,提醒讀者「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的解決,只有圓滿的妥協而已」。
這本書引用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樣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美國精神分析師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所創建的「溝通分析」。這個理論能幫助我們掌握自己與對方的自我狀態,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應對能力,以求掌握狀況,並用正確的方式和對方建立關係。書中介紹了三種自我狀態、五種內在個性,進而衍伸出三種對話類型、五種說話模式,再加上作者專業的分析和解說,讓讀者可以從這些分類中更加認識自己的「溝通DNA」,經由不斷的自我覺察,慢慢理解何謂「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對話。
值得一提的是,十月中旬作者來台灣做短暫旅遊的同時,特地來拜訪大田出版。活潑開朗的她活絡了當時現場的氣氛,加上她慢條斯理又言之有物的說話方式,讓我們不禁連連點頭如搗蒜,也被她真誠親切的態度深深打動。她也和我們分享,韓國讀者把本書當成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在網路紛紛留下真摯的評論,表示自己因為讀了這本書,開始改變既往的溝通模式,而後也真實改善了他們的人際關係。這些回饋讓她感到非常開心,因此她也相當期待新書在台灣出版。身為本書編輯的我,忍不住期待台灣讀者的迴響。
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方式,是否就是成熟大人的說話方式呢?在人際溝通這條道路上,如果時時刻刻能以沒有刺耳的評語、沒有偏頗的發言、更沒有充滿低氣壓的自白,是否我們就更能夠貼近與對話者的心靈呢?讓我們一同用本書,踏出「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對話練習」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