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3.12.04
新冷戰悄悄到來,臺灣如何明哲保身?
文/大是文化責任編輯 楊皓
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曾形容「一個既無法征服、同時又和鄰國處於永久冷戰狀態的國家」。當年,蘇聯與美國兩大陣營,多次瀕臨戰爭邊緣,並在正式開戰以外的所有領域競逐的時代,便被稱為「冷戰」。
然而,近年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再次提起這個陳舊詞彙,只不過,這次與美國較量的對手換成了中國?
根據冷戰的三大定義:政治及意識形態對抗、經濟分隔、軍事對峙及軍備競賽。力抗所謂「美國帝國主義」、用海外投資鞏固經濟實力,並在承平時期,建立起世上最大軍隊的中國,成為新冷戰主角絕對當之無愧。
只不過,比起當年的蘇聯,如今的中國更加富有,且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深入全球經濟體系,加上網路等新科技加持,使得如今的局面已敵我難分、水乳交融。如果任一方貿然擴大衝突,後果也將更加嚴重。
這場冷戰可能的表現形式,便是本書的主軸。從經濟制裁、戰狼外交、網路駭客攻擊、壟斷自然資源、聯合反抗勢力施壓、以投資為名建設軍事設施……多數北京的手法,臺灣可說是見怪不怪。但你也許會驚訝,就連世上許多中國沒打算侵略的國家──澳洲、英國、印度、東南亞各國等──都遭到類似的戰術鎖定。那麼,被無數飛彈瞄準、身處新冷戰第一線、中國打算遲早統一的臺灣,有什麼可以自保的手段?
歐威爾筆下的比喻──無法征服──正是臺灣人需要的思維。包括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內,許多人都提出了以不對稱作戰,令臺灣難以征服的戰略構想:只要讓攻下臺灣的代價高到敵人無法承受,創造出「不和平的和平」,那我們就安全了。
隨著俄烏戰爭結束遙遙無期,中國與臺灣都分別在其中汲取經驗。北京當局已學到如果貿然出兵,將會承受怎樣的國際輿論與制裁;而臺灣最大的教訓,則是「不要以為這裡永遠不會開戰」。
在北京的導彈發射,讓冷戰成為「熱戰」的那一刻前,臺灣仍有時間借鑑各國教訓,全力避免戰爭發生。儘管沒有人希望,甚至認為習近平永遠不會打過來,但別忘了……當初很多人,也是這樣說普丁的。
然而,近年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再次提起這個陳舊詞彙,只不過,這次與美國較量的對手換成了中國?
根據冷戰的三大定義:政治及意識形態對抗、經濟分隔、軍事對峙及軍備競賽。力抗所謂「美國帝國主義」、用海外投資鞏固經濟實力,並在承平時期,建立起世上最大軍隊的中國,成為新冷戰主角絕對當之無愧。
只不過,比起當年的蘇聯,如今的中國更加富有,且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深入全球經濟體系,加上網路等新科技加持,使得如今的局面已敵我難分、水乳交融。如果任一方貿然擴大衝突,後果也將更加嚴重。
這場冷戰可能的表現形式,便是本書的主軸。從經濟制裁、戰狼外交、網路駭客攻擊、壟斷自然資源、聯合反抗勢力施壓、以投資為名建設軍事設施……多數北京的手法,臺灣可說是見怪不怪。但你也許會驚訝,就連世上許多中國沒打算侵略的國家──澳洲、英國、印度、東南亞各國等──都遭到類似的戰術鎖定。那麼,被無數飛彈瞄準、身處新冷戰第一線、中國打算遲早統一的臺灣,有什麼可以自保的手段?
歐威爾筆下的比喻──無法征服──正是臺灣人需要的思維。包括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內,許多人都提出了以不對稱作戰,令臺灣難以征服的戰略構想:只要讓攻下臺灣的代價高到敵人無法承受,創造出「不和平的和平」,那我們就安全了。
隨著俄烏戰爭結束遙遙無期,中國與臺灣都分別在其中汲取經驗。北京當局已學到如果貿然出兵,將會承受怎樣的國際輿論與制裁;而臺灣最大的教訓,則是「不要以為這裡永遠不會開戰」。
在北京的導彈發射,讓冷戰成為「熱戰」的那一刻前,臺灣仍有時間借鑑各國教訓,全力避免戰爭發生。儘管沒有人希望,甚至認為習近平永遠不會打過來,但別忘了……當初很多人,也是這樣說普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