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4.01.08

回望青春的時候

文/柯雅云(二十張出版編輯)
相信許多人會同意,友情是最特別的一種關係。不像親情有血緣連結,不像愛情多一些親密、多一份承諾,友情從開始到延續往往更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要我們主動付出心力去維繫。

友情是這麼特別的事物,歷史上亦有許多哲學家探討。比如亞里斯多德就把年輕人的友情說得精闢:「年輕人的生命受情緒牽引……因而他們的友誼會匆匆開始,也會同樣匆匆結束。若帶來愉悅的事物發生改變,那麼友誼也會跟著改變;而年輕人的樂趣總是匆匆改變。」

亞里斯多德在此點出的,是友情在時間上的特性。有一種生活在當下但展望著未來的質地,並且總是充滿隨機事件。也因此,細究友誼,我們看見的既是人生中的某個斷代,而斷代中或有定義自己一生的事件,或有微不足道卻被我們銘記至今的回憶。

徐華的《Stay True保持真誠》,是一本私密的回憶錄,是前中年對青春的回望,而寫作的起點正關乎一段短暫卻深刻的友誼。

徐華在書中以一名內向害羞的青年為視角切入,談起九〇年代的生活細節、音樂風潮,寫他在長出自我的過程中尋找氣味相投朋友的過程。不曾料到,懂他的人竟是他原以為與自己相差最大的朋友。私房玩笑、花式握手、儀式般抽菸、大聲而走音地唱歌,當找到了可以一起這樣做、那樣玩的朋友,他自然以為日子就該這般過下去,長大成人自然而然。

但人生沒有必然。大三那年,好友的意外死亡震撼了徐華和一群朋友的青春生活。青春變了調,該如何記得好時光?時間不會等你,不會分擔你的悲傷難過,於是只能磕磕絆絆地繼續前行。

徐華從寫作尋得釋放。他買下一本空白日記,不斷書寫,一直寫他記得的對話片段,試圖將那些已開啟、但沒說完的對話延續下去,也好似藉此方式開啟新的對話,讓好友持續參與他未來生活的重要時刻。

然而這麼一寫,二十個年頭過去──徐華從一段友誼的細微末節寫起,最後寫出的反而是對自己從十六歲到二十四、五歲這段自我塑造得最劇烈時期的過程的重新審視。從釋放中,他接著尋得收束。

也因此,這本友誼之書,最終也是關於自我存在的探問之書。徐華深入過往時光、遇見摯友,同時間也深入不同時間段的自己,形同帶領讀者進一步琢磨我們究竟從稍早讀過的字句中看到了什麼。

本書書名Stay True,原是徐華與好友私下在信件中取代best wishes、sincerely這類詞的問候語。作為書名,Stay True已不僅僅是一句提醒,而是解答、是拯救。

徐華是台裔美籍,父母皆來自台灣。現在除了擔任《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也任教於美國巴德學院。身為台裔第二代,他在《Stay True保持真誠》這本個人回憶錄中寫下的也包含對於移民文化、美國價值乃至身分歸屬的思索。誰在主流之外,誰又在主流之內,彼此之間的差異是什麼?本書提供深刻而不流於表面的觀察。2023年5月,美國普立茲獎得主出爐,首次開辦的自傳文學獎類別,由這本《Stay True保持真誠》奪得,被評為「一部優雅而深情的成年記述」。

做一個Stay True的大人──但要怎麼做才算是真心相待、不愧於己?《Stay True保持真誠》或許藏有一些提示。這是一本作者將真心織入字裡行間,給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己,也給予所有讀者細細去讀、細細去想的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